特朗普关税砸下,中美欧医药业谁更吃亏?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9 12:22 1

摘要:尽管白宫发言人已经公开确认,药品暂时不在10%基准关税和更高税率的打击范围内。然而,2025年4月7日,亚太股市恐慌情绪蔓延,港股医药板块跌近15%,恒生医药ETF盘中跌停,收市仍跌9.98%。

特朗普政府此轮关税豁免制药业,但未来加征的可能性挺大

文 | 辛颖 王莉萍 凌馨

编 | 王小

图/视觉中国

尽管白宫发言人已经公开确认,药品暂时不在10%基准关税和更高税率的打击范围内。然而,2025年4月7日,亚太股市恐慌情绪蔓延,港股医药板块跌近15%,恒生医药ETF盘中跌停,收市仍跌9.98%。

当地时间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对多国实施关税:全球10%的基准关税,外加对特定国家的“互惠”报复性关税,如欧洲20%,中国34%,越南46%,加拿大和墨西哥25%。对等关税于4月9日生效。

根据白宫发布的情况说明书,药品及部分产品暂时未被列入新关税清单。对于此前持续游说寻求豁免的药企来说,这一决定算得上是阶段性胜利。

中信建投证券研报认为,关税政策冲击下,对医药产业链的影响较为复杂,并且可能仍然存在变数。

特朗普最近在一次活动中发表讲话时说:“制药公司都会轰轰烈烈地回来,它们都会回到我们的国家,因为如果它们不回来,它们就要缴纳巨税。”

4月4日,中国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商务部、海关总署接连发布多项对美反制措施,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加征34%关税。

目前看,制药业是医药健康领域中受关税冲击最轻的。“关税调整未必会导致药械价格的上涨,在进出口贸易受影响时,可能加剧行业的内卷,反而出现价格下降的情况。”一位跨国药企人士对《财经》分析。

No.1

美国关税,会导致反噬吗

特朗普政府此轮关税放过制药业,至关重要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给产业转移时间,二是担心药价上涨,或者短缺。

白宫几乎是直白地表达了,加收关税是要钱,豁免则是要产业转移。

2025年2月20日,特朗普在一次闭门会议上警告制药公司,关税即将到来。并表示,这些公司应加快步伐将海外生产转移至美国。参会者包括礼来公司、默克公司及辉瑞等公司的首席执行官。

业内将特朗普这轮加税,称为“232关税”。1962年美国《贸易扩张法》第232条,允许总统在发现进口有可能损害美国国家安全的情况下采取行动调整进口。在第一个任期内,特朗普对进口钢铁、铝征收关税,这些关税至今仍然存在。

特朗普已经多次明示,要对医药加关税,这将符合政府扩大美国制造业和供应链在这些行业的复原力的目标。

一些跨国制药公司预计,美国对制药行业的关税税率可能会逐步提高,最终到25%。

医药行业供应链中最重要的环节在中国、印度和欧洲。美国医药对进口依赖度高,2023年,美国进口药品的价值超过1760亿美元,其中60亿美元(包括抗生素)来自中国。

“我们国家几乎不生产药。各种医疗用药,不管是治病的还是救命的,基本都在其他国家制造。”这让特朗普政府意识到提高药品价格的风险,加关税有可能提高终端产品价格,并造成某些仿制药的短缺,这些仿制药占美国处方的绝大部分。

2021年,美国大多数消费量最大的仿制药,以及关键的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这些药品都没有生产其活性成分的美国工厂。生产这些活性成分的企业大多来自中国和印度,因为成本明显低于美国。

据行业数据提供商Clarivate称,中国和印度的工厂供应了世界上几乎所有止痛药布洛芬和抗生素环丙沙星的活性成分。

一旦加关税,“许多在中国和墨西哥生产的活性药物成分(API)、前体产品和仿制药,最终可能会让美国患者支付更高的费用。”医学事务认证委员会(Accreditation Council for Medical Affairs)首席执行官威廉·索利曼(William Soliman)公开表示。

特朗普发起的这场看似产业回流的阳谋,可能会成为美国医药成本激增的倒计时。

“其实美国有点误伤自己,他们的成本结构本身是高度依赖全球供应链的。”一位医疗器械国际资本市场投资人士对《财经》分析,这一轮的关税变化,对美国企业的影响可能远大于中国企业。

美国80%的原料药依赖进口。美国生物制药协会(BIO)的报告称,若原料药关税提高10%,研发成本或增加5%-8%,药企部分的早期项目可能被砍。

一旦来自中国的原材料涨价,受影响最大的将是美国的下游产品价格。德国私人银行Hauck Aufhäuser Lampe中国资管办公室钱若凡分析,美国的药品市场毛利率可以达到90%以上,对单一品类短期影响不大。但是,全面的关税上涨可能带来通胀,特别是化工品生产的其他下游产品,“如衣服之类,利润率可能只有5%,全面对中国和东南亚加税,企业不可能倒贴成本出口,那加税和在美国国内涨价有什么区别?”

一旦美国推出未来的药品征税计划,欧盟可能会成为靶子。医药制品是欧盟对美第一大出口商品,占比22.5%,很大原因是爱尔兰对美出口导致。

爱尔兰中央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爱尔兰医疗和药品的出口达到999亿欧元,占了出口总额的45%;爱尔兰对美国的货物出口激增了34%,达到726亿欧元。

爱尔兰与美国贸易顺差的主要原因是,制药商把大部分在爱尔兰生产的医药产品出口到美国。爱尔兰已经成为全球品牌药或者说高价药的枢纽,特朗普认为这个岛国占尽了美国的便宜,“已经掌握了整个美国制药业”。

有多家大型美国药企在爱尔兰设有重要生产基地。其中默克的癌症药物Keytruda,礼来的减肥药物Zepbound,以及强生的抗炎药Stelara,用于治疗关节炎等疾病。

有分析师指出,若未来对欧盟加征药品关税,这些企业将首当其冲。

爱尔兰副总理西蒙·哈里斯(Simon Harris)警告称,如果特朗普政府对欧盟制药和化工行业实施20%的关税,同时欧盟采取对等措施,爱尔兰对美国的相关出口可能减少约一半。

No.2

对中国影响有限

“美国关税政策药品是豁免的,中国药品出口受到的影响有限,现在不知道中国关税政策是否也有可能对药品豁免。”一位制药行业人士对《财经》表示。

在2024年中国医药产品出口中,美国占大头为190.47亿美元,比第2—第4名的总和186.21亿美元还多一点,占了中国医药出口总额的17.6%。

当下,中国药企可以暂时缓一口气。中信建投证券研报分析,国内创新药出海,主要通过BD(商务拓展)合作对外授权,不产生商品销售逻辑,短期内关税影响有限;CXO(医药研发生产外包)及制药产业链上游:美国“对等关税”药品阶段性豁免,目前影响较为有限;原料药绝大多数品类本次豁免加征关税。可以说短期影响较小,后续关注美国制造业回流情况。

2025年2月,一份总统备忘录命令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和商务部对外国贸易伙伴的“有害”非互惠贸易安排展开调查。调查结果中,影响美国商品和服务出口的最重要的外国壁垒清单中,包括医疗器械和体外诊断(IVD)。

一位长期关注IVD产业的投资人表示,“很多IVD产品都是中国生产,海外销售,这次美国加关税对他们影响巨大。”

国产医疗器械巨头们早已嗅到危险的气息,在2024年开始已经在备战关税。

2025年4月3日,国产医疗器械龙头企业迈瑞医疗公开介绍,年初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两次10%关税生效前,公司已提前根据意向订单在美国前瞻备货,因此今年美国销售的产品并不受本轮关税影响。

白宫针对一次性耗医用材,已于2024年提高过一轮关税。如注射器和针头的关税从0%提高到50%;某些个人防护设备,包括部分呼吸器和口罩,关税将从0%-7.5%,提高到25%。从2026年起,医用橡胶手套的关税税率,将从目前的7.5%增加到25%。

中国是一次性耗材出口大国,美国80%的针头和注射器,都是从中国进口的。

中国企业担心,美国合作方或要求公司适度降价以转嫁成本,导致相关销售收入和盈利水平下降,从而对经营业绩构成不利影响。

同样,关税增加会在一定程度影响中国进口药械产品的毛利率,潜在影响后续供货量。不过,中国进口的药品中,来自德国最多,爱尔兰位居第二,因此药品受影响不大。

受到政策和中国市场的国产化偏好影响,跨国企业此前在中国做了大量本土化部署,成为帮助应对关税的一步棋。一位原跨国医疗器械企业员工表示,近几年部分医院或地区的医疗设备采购中,会有国产产品优先条款,或是明确指定采购国产产品。因此,即便只是在中国进行最后一道组装程序,跨国医疗器械企业仍选择在中国建厂以便满足这些国产化需求。

对于企业而言,更多生产工序放在中国,也降低了产品及元器件进口的税收。

2025年4月5日,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关于美国所谓“对等关税”的严正声明,表示美国 “对等关税”,绝大部分医用耗材、敷料、医疗设备及其零部件、康复用品等产品均受影响,特别是部分产品叠加美国政府过往无理加税措施,关税已达极高水平。

钱若凡认为,关税对美国带来的长期影响,可能比对亚洲生产企业的影响更大,“最终美国要解决通胀,一定要和这些国家谈判”。

No.3

医药企业,两条路可选

“医药行业短期是受到影响的,因为会压制资本市场对中国医疗产业出海的预期。但是中长期未必不是利好。”钱若凡对《财经》分析。

一个很好的消化高关税的案例,是医用耗材。部分低值耗材产品在经历了2024年美国大幅加增关税后,震荡和调整后已经完成了全球产业链的供需格局再平衡。

一位医药行业分析师对《财经》分析,从耗材产业应对的情况来看,如中国的产能供应非美市场,其他国家产能供应美国市场。本次特朗普对其他国家也同时加征关税,这样对于国内产业而言,是一个积极的影响,竞争对手的价格优势被相对削弱了。

医用耗材企业面对2024年关税陡然抬升的思路可以借鉴——或者尽可能地实现本土化,或者逐渐淡化美国市场。

一些公司正在减少对美的依赖。如一次性医用穿刺器械商康德莱,在美国市场的销售收入在近几年呈下降趋势,2021年至2023年分别为2.67亿元、2.60亿元、1.59亿元,分别占营业收入的8.61%、8.35%、6.47%。

“短期来讲,中国对美国出口占比较高的药械企业,和出海意愿较强的企业,可能会受到比较大的影响。”一位医疗器械资本市场投资人士对《财经》分析。

一些长期依赖海外市场的中国公司,在加快调整步伐,但其境外业务占比依旧很高,如器械耗材企业采纳股份,2023年有九成以上的收入都来自外销。这也表明这些公司面临着一定的经营风险。

借着新冠疫情而成功出海的体外诊断企业九安医疗,其甲流、乙流和新冠三联检OTC/POC产品均已获得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授权,并且美国政府订单方面,目前仍有存续订单还在执行中。

本土化是这轮贸易战的一个重头戏,有雄心出海的公司都在加快推进海外建厂。

2024年,迈瑞计划启动至少10个海外本地化生产,并在全球设有十大研发中心,包括美国硅谷、新泽西、西雅图。

迈瑞医疗表示,自2018年中美贸易战以来,公司销往美国的产品便被加征关税,但这并未影响公司美国市场的拓展。2018年至2023年美国业务的复合增速达到了10%,目前美国销售收入占总收入比重约6%,“目前美国业务的毛利率水平已经超过了70%,利润率也已超过加征关税前的水平”。

医用耗材企业稳健医疗在2024年加税之后告诉《财经》,“公司将加快美洲市场的本土化进程,降低此类政策风险的影响。”

九安医疗在2025年1月8日的投资者关系平台上公开回应,公司的业务受地缘因素影响很小。美国子公司iHealth,自成立以来一直在当地运营,并注册了商标,拥有美国本土工厂,目前业务保持正常。

在药企中,百济神州属于对美出口占营收比例最高的之一。2024年,美国市场在百济神州的收入占比达51.4%,明星抗癌药百悦泽在美国的销售额达到138.90亿元。2024年7月,百济神州宣布其位于美国新泽西州霍普韦尔普林斯顿西部创新园区的全新旗舰基地正式启用。该公司表示,新基地确保供应链的韧性,避免全球供应中断。

同样,跨国企业在中国的布局也陆续展开。如美敦力目前在中国已经有五家工厂,分别在成都、上海、常州,覆盖的产品线也较广。

中国是GE医疗在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GE在华销售的产品中,80%实现了中国本土化生产。此外,一些在海外完成组装的产品,核心元器件也在中国生产,如一款创新产品的换能器。

GE医疗相关人士曾在2024年11月告诉《财经》,GE医疗在华有六个基地、七个工厂。全世界所有GE医疗销售的产品中,每三台CT中有两台在中国生产,核磁则有一半,同时,全球60%的对比剂也是在中国上海的张江工厂生产。

前述医疗器械国际资本市场投资人士认为,近阶段的关税政策不会导致在华投资药械产业链的转移。因为中国的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链已经非常完善,这些都是相对重资产的投入,不太可能转移出去,“而且东南亚也有关税问题,有可能转移至东南亚的部分产能,还要转回中国”。

来源:财经大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