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边是车企描绘的“城市自由行”美好蓝图,一边却是真实道路上“鬼探头”突袭时的惊魂一刹。
一边是车企描绘的“城市自由行”美好蓝图,一边却是真实道路上“鬼探头”突袭时的惊魂一刹。
一边是宣传中“常用常新”的智能进化,一边却是用户抱怨OTA升级后,爱车反而“变笨”的现实尴尬。
智能驾驶,这项被寄予厚望的技术,为何在走向我们生活的最后一公里时,显得如此步履蹒跚,甚至自相矛盾?
有人认为认为,“鬼探头”反应慢、疑难路况处理不当,根源就在于感知或决策算法不够先进。
似乎只要研发出更强大的单一算法,难题便可迎刃而解。
同样,OTA升级后体验下降,似乎也应该归咎于新模型对某些场景的“遗忘”。
然而,若深入系统内部,会发现这种归因过于片面。
以“鬼探头”为例,阿里云的资深算法专家施兴曾指出,它的响应瓶颈,是数据、模型、软件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它在数据层面是典型的“长尾问题”,即这类突发场景的训练样本极其稀疏,导致模型初次见到异常物体时,给出的判断置信度可能只有0.6,不敢立刻急刹。
其次,现有模型方案(无论是多阶段还是端到端)本身处理流程复杂,存在固有延迟。
最后,车端芯片远低于云端服务器的算力(软件与硬件的协同问题)进一步加剧了计算耗时。
这三者环环相扣,将问题单一归咎于算法本身,显然有失公允。
车辆升级后“变笨”的现象,则更直接地暴露了“数据分布的动态失衡”问题。
这并非模型能力的倒退,而是数据闭环管理这一系统性工程的失效。
因此,问题的核心不在于“算法”这一个孤立的点,而在于支撑算法高效迭代的整个系统是否协调。
既然问题是系统性的,那么能否像互联网行业一样,通过“大力出奇迹”的方式——投入海量数据和顶级算力来强行突破?
这种则是忽略了智能驾驶与传统互联网业务的根本差异。
阿里云智能集团资深技术专家李三红在与车企的合作中发现,智驾是一个高度依赖数据闭环的系统工程。
简单的资源堆砌在这里难以奏效。
首先,智驾处理的是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等多源异构的时空序列数据,其复杂性远超手机APP处理的用户、商品等结构化数据。
没有高效的数据清洗、标注和挖掘流程(软件能力),单纯堆砌数据量只会造成“数据灾难”。
更关键的是,智驾训练是CPU与GPU强耦合的系统,而非纯GPU密集型的任务。
CPU的数据预处理速度往往跟不上GPU的消耗速度,造成“数据饥饿”。
此时,瓶颈已不在于GPU算力有多强,而在于基础软件(如操作系统、数据加载管道)能否高效地将数据喂给模型。
针对这一痛点,研发人员开发出如CUDADataLoader这样的组件,让网络数据能直接进入GPU显存,跳过内存中转,这正是通过软件优化来打破系统瓶颈的典型例证。
而真正的破局之路,在于构建“数据、模型、软件”协同进化的闭环。
它要求我们将智驾研发视为一个整体,进行自下而上的全栈优化。
阿里云的PAI-TurboX实践为此提供了有力佐证。
它并非依赖某项“黑科技”,而是将硬件、操作系统内核、编译器、GPU算子到算法进行系统化整合优化的成果。
通过优化数据链路,通过算子和框架优化来加速模型计算,最终在BEVFormer、BEVFusion等主流智驾算法上,实测平均实现了50%左右的提速。
这“50%的提速”背后,是“成本折半”或“迭代翻倍”的巨大商业和研发价值。
它意味着车企能以更低成本、更快速度去验证新算法、修复长尾问题,从而驱动整个智驾系统进入正向循环,加速进化。
这充分证明,当数据、模型、软件的协同达到一定水平时,其产生的效能是1+1+1远大于3的。
“鬼探头”的惊魂与OTA升级的困惑,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必须从对单一英雄式技术突破的迷信中跳脱出来,转向对系统性协同能力的构建。
自动驾驶的终极突破,不在于单一技术的单点跃进,而在于数据、模型、软件的协同进化。
它是一场关于效率、成本和迭代速度的系统革命。
来源:小芳医学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