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与机械硬盘(HDD)相比,固态硬盘(SSD)在几乎所有方面都更具优势,唯独在一点上稍逊一筹:使用寿命。固态硬盘的写入操作次数存在上限,一旦达到这个上限,硬盘就会彻底报废。对于消费级TLC硬盘来说,厂家对于1TB容量标注一般为300TBW,意味着用户在保修期内累
与机械硬盘(HDD)相比,固态硬盘(SSD)在几乎所有方面都更具优势,唯独在一点上稍逊一筹:使用寿命。固态硬盘的写入操作次数存在上限,一旦达到这个上限,硬盘就会彻底报废。对于消费级TLC硬盘来说,厂家对于1TB容量标注一般为300TBW,意味着用户在保修期内累计写入300TB数据后,厂商不再承担质保责任。当然,不同NAND闪存类型的完整写入/擦除的次数差异显著,TLC(三层单元)每个单元的标称最大写入/擦除次数约500~3000次,QLC(四层单元)每个单元的标称最大写入/擦除次数约100~1000次。
但是,不同于机械硬盘拥有实体硬件结构,固态硬盘发生故障时,数据恢复的难度要大得多。不过,大多数现代固态硬盘都配备了安全机制——即便最终报废,也能让用户完整导出所有数据,只是此后该硬盘无法再用于存储或运行程序。
最近,我的一位朋友在电脑上玩《战争雷霆》时,屏幕突然出现图形错乱,声音也随之中断。他尝试切出游戏界面,却遭遇了蓝屏死机报错。之后电脑更是无法开机,这让他陷入慌乱,完全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好在他通过Windows安装U盘启动了电脑,并在命令提示符中发现所有文件仍完好存在——那么,究竟发生了什么?
此时硬盘无法用于启动系统,但数据仍可访问。
原来,固态硬盘的设计暗藏巧思。尽管所有人都知道它的使用寿命有限,但近几年厂商通过特定机制,让用户在硬盘出现故障前兆时仍能挽回数据。固态硬盘与机械硬盘均内置了一套名为SMART(自我监测、分析与报告技术)的系统,可实时识别硬盘的故障征兆。该系统最多可通过255项属性评估硬盘健康状态,不过适用于固态硬盘的属性通常更少,且厂商还会开发专属属性来监测自家硬盘。
以西部数据硬盘为例,其SMART属性16会记录硬盘自启用以来的逻辑块地址(Logical Block Address)读取总量——这一属性仅存在于西部数据硬盘中,是该品牌判断硬盘健康度的核心指标之一。虽然厂商并非强制要求支持SMART标准,但行业内普遍会遵循这一规范以保障用户体验。
许多固态硬盘会通过SMART系统追踪自身“发生故障的距离”:当检测到已越过故障临近的阈值时,硬盘便会自动锁定并进入只读状态。这意味着用户无法再向硬盘写入新数据,但同时也是一个明确信号:需尽快在硬盘仍可工作时导出所有数据。判断固态硬盘是否进入只读状态的方法很简单:若无法解锁硬盘进行写入操作,大概率已触发该保护机制。
写入操作对固态硬盘的损耗尤为显著,因此进入只读状态后,可能仍能长时间读取数据,但继续写入则可能突破临界值,导致数据开始损坏并彻底无法使用。对固态硬盘而言,读取操作通常不会造成损耗,但一旦硬盘进入只读模式,就意味着你必须尽快迁移数据。你也可以使用CrystalDiskInfo查看SSD的写入量和擦写次数,做到心中有数。
值得安心的是,即便固态硬盘彻底故障,你依然能完整找回所有数据——但在此期间,你的电脑确实无法正常使用。不过,定期备份数据的习惯必不可少。
当然,把固态硬盘长期断电存放,可就不一定了,我记得过去提醒过,QLC断电存放一年即有数据丢失的风险,而TLC虽然在低温环境下,保存时间可延长至1年以上,但仍属于危险行为。
来源:简明科学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