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打了个底子,经济又给这事儿加了把火。20世纪后,欧美国家在全球经济里一直占着主导地位,二战后更是靠着工业化和技术优势,把经济触角伸到了亚洲。你看美国、日本、欧洲的跨国公司,像通用电气、壳牌、可口可乐,哪个没在亚洲开厂、设点?这些公司带来的不只是钱,还有技术
你有没有发现,不管是在亚洲的大街小巷,还是在职场、学校里,欧美白人总好像自带光环,走到哪儿都被高看一眼?
这不是啥新鲜事儿,但背后的原因却挺复杂。说白了,这事儿跟历史、经济、文化,还有咱们亚洲人自己的心理都有关系。
要搞明白为啥欧美白人在亚洲地位高,得先翻翻历史的老账本。
19世纪那会儿,欧美列强开始在亚洲搞扩张,英国占了印度、马来亚,还把手伸到了香港;法国拿下了越南、老挝;荷兰控制了印尼;美国也在菲律宾插了一脚。
这帮列强靠着船坚炮利,把亚洲不少地方变成了他们的殖民地。比如鸦片战争,英国硬生生逼着清政府签了《南京条约》,割了香港,还开了通商口岸。
这段历史可不光是地盘被占那么简单,它还给亚洲人心里埋了个种子:欧美白人好像就是“强”的代名词。
殖民那会儿,欧美白人不是来做客的,他们是来统治的。在印度,英国人修铁路、建学校,但目的是啥?还不是为了更好控制资源和劳动力。
法国在越南搞种植园,荷兰在印尼弄香料贸易,这些殖民者可没少干剥削的事儿。
他们带来的技术、管理方式确实比当时亚洲的要先进,但这“先进”是用当地人的血汗换来的。时间一长,亚洲人就形成了这么个印象:白人代表着力量、科技和文明。
再说个例子,日本虽然没被直接殖民,但明治维新那会儿也是向欧美看齐,学他们的制度、科技,甚至连穿西装、吃西餐都成了时尚。
这不是崇拜啥,就是觉得人家强,咱得跟上。殖民历史留下的影响可不小,哪怕到了今天,亚洲人对欧美白人那种“高人一等”的感觉,还是有点儿挥之不去。
历史打了个底子,经济又给这事儿加了把火。20世纪后,欧美国家在全球经济里一直占着主导地位,二战后更是靠着工业化和技术优势,把经济触角伸到了亚洲。你看美国、日本、欧洲的跨国公司,像通用电气、壳牌、可口可乐,哪个没在亚洲开厂、设点?这些公司带来的不只是钱,还有技术、管理经验,直接拉开了和当地企业的差距。
比如说,20世纪80年代,东南亚国家开始搞工业化,像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都成了欧美企业的投资热土。外资一来,当地人能干啥?大多是流水线工人,或者中低层管理,高管位置基本都是欧美白人占着。为啥?因为这些公司觉得,自家培养的白人经理更懂全球市场,更会玩儿资本游戏。结果呢,白人高管的工资是当地人的好几倍,地位自然也高出一截。
再往近了说,全球化这几十年,欧美企业在亚洲的科技领域也很有话语权。像苹果、微软、谷歌,哪个不是美国公司?这些企业的产品和技术,亚洲国家得靠着进口或者合作才能用上。经济上的领先,让欧美白人在亚洲的地位变得更稳固。说白了,谁有钱谁说话硬,这道理哪儿都一样。
除了硬实力,欧美白人还有个杀手锏——文化输出。这玩意儿可厉害了,直接影响人的想法和审美。你看吧,好莱坞电影、欧美流行音乐、时尚品牌,哪个没在亚洲火过一把?上世纪90年代,《泰坦尼克号》在亚洲上映,票房炸了,年轻人看完都觉得白人男主女主那浪漫劲儿忒迷人。到了2000年代,Beyoncé、Coldplay的演唱会在亚洲巡演,场场爆满,粉丝挤破头就为看一眼白人明星。
为啥这些文化产品这么受欢迎?
一方面,欧美国家有钱有技术,拍出来的电影特效牛、制作精良;另一方面,他们的故事里老宣传个人英雄主义、自由浪漫这些价值观,亚洲人看着新鲜,觉得挺高级。再加上英语这全球通用语的优势,欧美文化就像一股风,吹遍了亚洲的角角落落。
时尚也是个大头。你去亚洲的商场看看,奢侈品牌全是欧美的,LV、Gucci、Chanel,哪个不是白人设计师挑大梁?化妆品广告里,金发碧眼的模特一水儿排开,宣传“欧美美肌秘诀”,好像白人皮肤天生就好似的。时间长了,亚洲人潜意识里就觉得,白人代表着时尚、潮流,甚至是“美”的标准。这文化软实力,硬是给欧美白人加了个无形的光环。
除了外来的影响,亚洲人自己的心理也在这事儿上起了大作用。说白了,咱们这儿有种“白人崇拜”的现象,尤其在日本、韩国、泰国这些地方特别明显。为啥会这样?一方面是历史和经济的原因,另一方面跟审美和身份认同也有关系。
在日本,二战后美国占领那会儿,白人GI(美国大兵)带来了巧克力、可乐这些稀罕玩意儿,日本老百姓一看,觉得这帮白人生活水平就是高。后来经济起飞了,日本还是把欧美白人当“高级”的象征。你看日本的英语培训班,广告上全是白人外教,好像只有白人才能教好英语似的。韩国也差不多,K-POP偶像染金发、做欧美妆,都是奔着白人审美去的,连整容都流行弄个高鼻梁、大眼睛。
泰国也有类似情况,外籍白人游客一来,当地人服务态度立马不一样,酒吧给免费喝的,景点优先照顾,这不就是觉得白人“高贵”吗?这种心理,说到底是种自卑和向往混在一起的情绪。亚洲人过去穷、落后惯了,看见白人就觉得人家啥都好,哪怕现在自己富了,这习惯还是改不掉。
不过这也不是绝对的,像中国、印度这些地方,因为历史上有过反抗殖民的经历,对白人的态度就复杂些,既有羡慕,也有警惕。但整体来说,亚洲社会对欧美白人的“滤镜”还是挺厚的。
到了21世纪,情况开始变了。亚洲国家经济腾飞,像中国、日本、韩国,早就不是当年那个任人宰割的样子。中国GDP全球第二,日本科技全球领先,韩国5G、半导体都牛得不行。东南亚的泰国、越南也在制造业、旅游业里找到自己的位置。经济实力上来后,亚洲人对欧美白人的依赖没那么强了,底气也足了不少。
文化上,亚洲也开始反向输出。你看韩剧《鱿鱼游戏》火遍全球,泰国电影《天才枪手》也拿了不少国际奖。亚洲的明星、时尚、美食,开始在欧美有市场,连好莱坞都得请亚洲演员撑场面。这说明啥?说明亚洲的文化自信在抬头,不再一味盯着白人看。
科技和教育也是个大亮点。日本的机器人技术、中国的航天工程、印度的IT产业,哪个不让欧美刮目相看?亚洲的年轻人现在出国留学、搞科研,回来后照样能干大事,不比白人差。社会观念也在变,尤其在城市里,白人不再是唯一焦点,亚洲人开始更看重自己的身份和价值。
当然,欧美白人在亚洲的特殊地位还没完全消失。历史留下的印象、经济上的差距、文化输出的惯性,都不是一朝一夕能抹平的。但这现象已经不像过去那么绝对了。亚洲的崛起,让这种“高人一等”的感觉慢慢淡化。未来咋样?还得看亚洲国家能不能继续强大,把文化自信再往上提一提。
结尾:复杂的原因,未来的希望
总的来说,欧美白人在亚洲国家“高人一等”,是历史、经济、文化和社会心理叠加出来的结果。殖民时代打了个底,经济差距加了把火,文化输出点了把灯,亚洲人自己的心理又添了把柴。但现在不一样了,亚洲站起来了,经济硬了,文化强了,心理也自信了。这现象虽然还没彻底翻篇,但趋势已经很明显。
其实想想,这事儿挺复杂的,既有外来的压迫,也有咱们自己的选择。反思一下,亚洲国家要想真跟欧美平起平坐,光靠钱和技术还不够,得从心里把那层“白人滤镜”摘掉,多信自己几分。
来源:安琪不是酵母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