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工程院院士庞国芳,就是从这样的泥泞中一路走上来。他最常说的一句话很简单:“研究最大价值,是能帮行业和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这话不玄虚,特别接地气。
说到做科研,外人总觉得高大上,其实里面的苦和累只有自己知道。碰壁、失败、重复、怀疑人生……每个科研人的“必修课”都少不了这些。
中国工程院院士庞国芳,就是从这样的泥泞中一路走上来。他最常说的一句话很简单:“研究最大价值,是能帮行业和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这话不玄虚,特别接地气。
研究方向,不能“关起门来想象”
庞院士有个习惯,做课题前,一定要跑到田间地头、养殖基地,和农民、养殖户、监管人员聊一圈。谁家用什么农药兽药有需求、哪些污染物总是查不出来,都问得明明白白。他说:“这些实际的声音,就是最真实的指南针。”
比如,有一年中国出口农产品因为残留超标被退回,他立马带队聚焦国际标准对接的检测技术。科研要常问自己:我的研究能解决谁的痛点?能让谁受益?想明白这些,方向基本不会走偏。
创新不是“瞎闯”,要敢冒险也要会做细活
上世纪90年代,庞院士团队做多残留同时检测,国际上能测几十种,他想一口气突破到上百种,很多人觉得天方夜谭。但他的方法:先文献调研、小试牛刀,把目标定在科学可行的范围内,再用“绣花针”一样的细致把每一步做扎实。
“科研要敢冒战略风险,敢于标新立异;但每一步的实验,又要精雕细刻、步步为营。”创新不是空中楼阁,是蓝图+地基,一砖一瓦慢慢盖起来的。
积累是王道,科研没有“速成班”
很多青年科研人员觉得:实验枯燥、进展缓慢、日复一日看不到头。庞院士说,科研其实就像种田,春播秋收急不得。刚做残留检测时,连像样的仪器都没有,只能靠手工一点点试。有些基础实验,积累了几年才派上大用场。
“建议大家一定要有‘研究日志’,不光记成功,也要总结失败和改进的思路。”这些不起眼的积累,往往到了新仪器出现、行业有新需求的时候,能引发“多米诺骨牌”式的突破。
庞院士常提醒团队,不能只在自己“一亩三分地”里埋头苦干。比如做残留检测,既要懂化学,还要了解生物代谢、加工流程、监管标准。碰到检测结果异常,他总追问:为什么?系统性思维和交叉学科,是发现创新点的关键。
“量变到质变不是喊口号,实验细节做到位,系统归纳总结,灵感自然就来了。”科学研究就是要敢于啃硬骨头,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细节决定成败。
跨团队合作,目标共识最重要
现在科研越来越讲究跨学科、跨团队,庞院士的经验是:目标共识最关键。跟国外团队一起搞国际标准,各种理念、方法难免有分歧,但一旦大家认同“科学、实用、互认”这个大目标,分歧就好解决。遇到争议时,用数据和目标说话,不靠资历和“学科地位”压人。
他也提到,带团队要“率先垂范”,创新思路、措施、攻关难题都要带头上。团队成员要知人善任,各展所长,谁擅长什么就让谁负责哪一块。
庞院士说,研究遇到瓶颈,团队士气低落,靠喊口号没用。最管用的,是带头人和大家一起泡实验室,一起想办法。“看到带头人不退缩,大家自然不会掉链子。”他强调,知人善用、设备善用,困难时刻给团队信心和实际支持,比什么都重要。
留给行业和同行的两个思考题
庞院士最后也抛出两个问题,值得所有科研人和产业界思考:
科研成果怎么从实验室顺利走向应用,如何提前介入生产场景,平衡严谨和实用?前沿技术如何做好科普,既让公众看懂价值,又能参与监督风险,实现良性互动?科技的发展,终究要回到服务社会、造福百姓。科研的意义,归根结底,是让这个世界更好一点
来源:BOSS外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