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晚500个梦境,醒来却只剩1个,大脑到底在搞什么鬼?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9 11:46 1

摘要:凌晨三点,意识陷入混沌,你毫无征兆地在托莱多上空漂浮,与辛辛那提的旧友相谈甚欢。转瞬之间,场景切换至童年教室,黑板上公式化作纷飞蝴蝶。这看似荒诞的场景,正是大脑在睡眠时构建的奇幻剧场。

凌晨三点,意识陷入混沌,你毫无征兆地在托莱多上空漂浮,与辛辛那提的旧友相谈甚欢。转瞬之间,场景切换至童年教室,黑板上公式化作纷飞蝴蝶。这看似荒诞的场景,正是大脑在睡眠时构建的奇幻剧场。

作为人类最古老的未解之谜,梦境即便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依然蒙着神秘面纱。科学界对梦的定义简洁而诗意:梦是睡眠期间大脑产生的主观意识体验,是记忆碎片在神经突触间的即兴创作。

梦境的产生与发展不受主观意志控制。即便在清醒梦者(约占总人口10%-20%)中,也只能有限干预梦境走向,无法完全主宰。

梦的逻辑超脱现实物理法则,空间与时间自由折叠,前一刻的交谈对象,下一秒可能变成动物,而我们身处其中却毫不诧异,坦然接纳这些超乎常理的变化。

这种超现实体验源于大脑的记忆库存,就像白天的天主教民主党人,在梦中不会无端变成共和党人,梦境与清醒体验存在微妙的连续性,如同意识在现实与虚幻间的镜像。

科学家借助多导睡眠图监测发现,人类在睡眠中几乎一直做梦,并非只在快速眼动(REM)睡眠阶段。非REM睡眠期的梦境更碎片化,多为概念性意象;REM期的梦境叙事性更强,伴有生动视觉与强烈情感体验。

然而,我们对梦境的记忆却十分脆弱,每晚产生的众多梦境,能记住的不足1%。那么,大脑为何会选择性遗忘这些奇幻经历呢?

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一项全球在线调查发现,居家隔离者的梦境回忆率比平日提升37%。研究者推测,规律的居家生活减少了外界干扰,疫情带来的焦虑强化了大脑对梦境的关注。

这一现象表明,梦境回忆极易变化,受多种复杂因素影响。

个体差异对梦境回忆影响显著。研究显示,女性的梦境回忆频率比男性高40%,这可能与女性更关注内心体验、情感记忆更细腻有关。

18-30岁人群的梦境回忆率是60岁以上人群的2倍,年轻大脑神经可塑性强,对梦境信息编码效率更高。

白日梦爱好者和有幻想倾向的人,梦境回忆率也较高,他们大脑中负责自我反思的默认模式网络更活跃,即便在睡眠中也能对内在体验保持敏感。

另外,对梦境的态度也影响回忆,害怕梦境的人会无意识压抑回忆,视梦境为“潜意识信使”的人则会主动强化记忆,形成“越在意越易记住”的自我实现预言。

睡眠结构也与梦境回忆紧密相关。通过便携式脑电图(EEG)对217名受试者15天睡眠数据的监测,科学家发现,当夜间REM睡眠时长超总睡眠的25%,梦境回忆率提升65%。

REM期大脑神经活动与清醒时相似,乙酰胆碱等神经递质活跃,为梦境叙事提供生理基础。相反,深睡眠(非REM3期)占比超20%会抑制梦境回忆,深睡眠时大脑的强烈慢波活动阻碍复杂神经连接形成,让梦境难以延续。

觉醒时机同样关键,从REM期直接醒来的人,梦境回忆清晰率是从深睡眠期醒来者的3倍,闹钟突然打断睡眠,会切断神经信号编码,导致梦境记忆消散。

环境与昼夜节律也会影响梦境回忆。春季和秋季的梦境回忆率比冬季高22%,可能是日照时长变化影响褪黑素分泌,调节昼夜节律所致。

醒来后的干扰也不容忽视,醒来立即查看手机或处理琐事,会使梦境回忆率下降50%,因为清醒后的前5分钟是保存梦境的关键期,外界信息会覆盖未固化的梦境记忆。

梦境研究困难重重。科学家主要依靠受试者的主观报告,但记忆偏差难以避免。研究显示,醒来10分钟内,50%的梦境细节消失;30分钟后,仅存10%的模糊印象。

这种“记忆消散”与海马体在睡眠中的活动有关,海马体负责将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但梦境的碎片化使其难以被有效编码。

即便运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监测大脑活动,也无法直接呈现梦境内容。2022年,一项研究借助AI模型从脑活动数据中还原出简单梦境图像,但复杂叙事仍无法破译。

不同文化对梦境的解读差异巨大,古埃及人视梦为神灵启示,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潜意识的伪装,现代神经科学则关注梦境在记忆巩固中的作用。这些不同视角影响研究设计与结论解读,使梦境研究更加复杂。

在进化过程中,人类保留做梦这一现象,目前有三种主流假说。记忆巩固假说认为,梦境是大脑的“夜间整理师”。REM睡眠期,海马体重新激活白天经历,与已有记忆建立连接,比如学习新技能后,相关脑区在梦中活跃,加速记忆整合。

威胁模拟理论提出,梦境是祖先留下的生存训练,梦中的危险场景,如被追赶、坠落等,可能是大脑在模拟远古危机,强化应对策略。

实验表明,常做焦虑梦的人现实中应对危机反应更快。神经突触修剪假说指出,梦境是大脑的“夜间清洁工”。睡眠时神经元活动减弱,梦境帮助修剪冗余神经连接,保持大脑高效。

这也解释了儿童梦境为何更荒诞,因为儿童大脑发育时突触重组频繁,梦境发挥“优化”作用。

若想记住梦境,可尝试以下方法。入睡前给自己积极心理暗示,告诉大脑“我要记住今晚的梦”,能提升回忆率40%。

营造无干扰的觉醒环境,使用自然光或白噪音闹钟,醒来静卧5分钟,闭眼回溯梦境,避免立即接触电子设备,给大脑留出“梦境缓存”时间。

准备梦境日记,醒来后第一时间记录梦境碎片,坚持30天,可提升回忆清晰度70%。改善睡眠质量也很重要,保持规律作息,避免酒精和咖啡因,将深睡眠占比控制在15%-20%,为REM睡眠创造条件。

此外,要接纳梦境的荒诞,将其视为大脑的创意作品,减少记忆抑制,形成良性循环。

尽管科学家能通过EEG区分REM与非REM期的梦境特征,关联脑区活动与梦境情绪,但梦境的核心谜题仍未解开。为何梦境情感强烈却缺乏逻辑?研究发现,睡眠时负责理性判断的前额叶皮层受抑制,情感中枢(如杏仁核)主导,形成“情感脱缰”的叙事。

部分人能在梦中意识到“这是梦”,进入清醒梦状态,此时前额叶皮层局部激活,但具体神经传导和触发机制尚不明确。

还有,梦境能否预测未来?目前没有科学证据支持,但大脑可能整合潜意识信息,产生“预知”错觉。

梦境是大脑赐予的珍贵礼物,是意识在现实与想象间的自由驰骋。它是记忆碎片的重组、神经细胞的即兴创作、进化中的生存训练,也是心灵的自我对话。

当我们试图抓住清晨模糊的梦境影像时,触碰的不仅是昨夜的奇幻,更是人类对自身意识的永恒探索。

或许,梦境解码的关键不在于记住多少细节,而在于欣赏大脑编织的奇幻诗篇,因为那是属于每个人独特的意识剧场。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梦境提醒我们,在理性世界之外,还有广阔的潜意识海洋等待探索。

下次醒来,不妨稍作停留,也许能发现大脑写给自己的奥秘情书。

来源:老汪说事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