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风拂动,全国马拉松赛事再度迎来热潮。当 “跑马” 成为现象级运动,其背后的经济账也引发关注:跑者的钱包如何被激活?城市又该如何借赛事 “破圈”?一起解码这场 “奔跑的经济”。
春风拂动,全国马拉松赛事再度迎来热潮。当 “跑马” 成为现象级运动,其背后的经济账也引发关注:跑者的钱包如何被激活?城市又该如何借赛事 “破圈”?一起解码这场 “奔跑的经济”。
跑马消费:一场赛事的 “隐形账单”
清明假期的北京公园里,不少马拉松爱好者正在热身。对于他们而言,跑马早已超越运动本身,成为一场 “说走就走的旅行”。
装备党 VS 差旅派:花钱各有侧重
“买鞋、买压缩衣,一年光装备就得几千元。” 资深跑者 A 坦言,专业跑鞋、智能手表等 “刚需” 不断升级,而异地参赛的交通住宿更是 “大头”:“提前两三个月订酒店,遇到‘撞车’赛事,报名费都可能‘打水漂’。”
跑者 B 则算了笔细账:“一场全马,往返高铁加酒店少说千元,相当于一次短途游。” 数据显示,超 60% 跑者每年在赛事差旅上的支出占总花费的 70% 以上。
赛事火爆:中签难背后的产业狂欢
“2018 年随便报就能中,现在热门赛事中签率不到 10%!” 跑者们的直观感受,折射出马拉松产业的爆发式增长 ——2024 年全国路跑赛事达 749 场,参赛人次突破 700 万,较 2023 年激增 100 万。
从 “全民参与” 到 “一签难求”
随着 “跑步经济” 升温,各地政府、企业纷纷入局,赛事规模、奖金池、配套服务不断升级。但也有跑者吐槽:“同质化赛事越来越多,真正能记住的没几个。”
2024年全国累计举办各级各类路跑赛事749场,总赛事规模达704.86万人次,较2023年同比增长100万人次。对此,专家表示,不论是想跑好马拉松还是想办好马拉松,都需要体系式投入。
专家解码
马拉松经济“金字塔模型”
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指出,马拉松产业价值可分为三层:
底层:装备消费撬动制造业升级
专业跑鞋、运动手表等智能穿戴迭代,推动体育用品产业技术革新,2024 年国内跑步装备市场规模已超 500 亿元。
中层:赛事运营倒逼城市精细化管理
安保、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资源整合,成为检验城市治理能力的 “试金石”,如北京马拉松的 “5 分钟医疗响应圈” 已成为行业标杆。
顶层:品牌营销激活产业链生态
赞助商通过赛事 IP 实现曝光,从传统体育品牌到新能源汽车、金融保险等跨界合作,构建 “赛事 + 商业” 共生模式。
无锡马拉松凭 “完赛享 8 万元购房优惠” 引发热议,各地也在探索赛事的 “外溢价值”:西安马拉松带火回民街美食,成都马拉松串联城市地标,形成 “跑步 + 旅游 + 消费” 闭环。
警惕 “赛事通胀” 与 “场景透支”
朱克力提醒:“三四线城市盲目跟风办赛,可能导致资源错配。” 他建议,应结合本地特色打造差异化 IP,比如草原马拉松、海滨马拉松等,而非简单复制 “城市环线”。
理性思考:
当流量热潮回归运动本质
从 “赛道穿楼盘” 的激进营销,到社区跑步绿道的规划落地,马拉松经济的健康模式正在转型 —— 更注重 “体育 +” 的长效赋能:
社区场景:嵌入体能训练站、夜跑路线,培育日常运动消费习惯;
产业联动:开发跑步主题文创、周边,延长赛事价值链;
城市形象:通过赛事传播城市文化,如厦门马拉松的 “鼓浪屿元素” 成为城市记忆点。
“马拉松的核心是运动本身,只有坚守‘健康’本质,才能让流量转化为真正的‘留量’。” 正如朱克力所言,当奔跑的热情与理性的规划结合,这场 “全民狂欢” 才能行稳致远。
来源:CETV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