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发现:极高QLg分布对波罗的地盾古老克拉通核的约束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5 17:22 1

摘要: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博士研究生刘真,跟着导师赵连锋研究员,还联合了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的谢小碧研究员,最近在国际学术期刊GJI上发了篇挺关键的研究。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博士研究生刘真,跟着导师赵连锋研究员,还联合了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的谢小碧研究员,最近在国际学术期刊GJI上发了篇挺关键的研究。

他们靠地震Lg波做的衰减模型,搞清楚了波罗的地盾下面古老克拉通核的分布范围,尤其是波罗的海那片被海水盖住的区域,之前这儿没地表岩石测年数据,学界一直拿不准它算不算古克拉通的一部分,现在终于有了明确答案。

波罗的地盾这地方不简单,是欧洲大陆上前寒武纪岩石最集中的区域,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芬兰、俄罗斯西北部还有波罗的海周边都归它管。

从35亿年前到15亿年前,这儿的大陆地壳慢慢长出来,后来又经历了加里东造山运动、中生代裂谷活动,还有新生代被动陆缘的演化,跟块“地质活化石”似的。

但海水盖着的波罗的海是个难题,没有地表岩石能测年代,想确定它是不是古克拉通核心,只能靠往地下探地球物理手段。

地震Lg波是个好工具,它能在crust(地壳)里稳定传播,振幅衰减情况能反映地壳里的热结构、有没有部分熔融的物质、流体怎么动,甚至地壳厚度和沉积层厚度的变化都能看出来。

而且跟地震波速度比,Lg波衰减更能反映地球内部的滞弹性和散射特性,对地壳的流变强度也更敏感,要是衰减弱、QLg值高,基本就能判断这儿可能是稳定的古老克拉通残留。

刘真团队这次用的数据很扎实,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周边不少地震台阵的观测结果,还画了图标注地震事件和台站的位置。

他们用了单台和双台数据联合反演的方法,这种方法不算全新,但在高纬度地区做宽频带(0.05-10.0Hz)、高分辨率(约110公里)的地壳Lg波衰减模型,还是头一回。

本来想只说模型的构建过程,但后来发现得提一句分辨率测试,他们做了1.0Hz和2.0Hz频率下的测试,确认模型靠谱,这样得出的结果才站得住脚。

说实话,这种把两种反演方法结合起来的思路挺聪明,能减少单一方法可能出现的误差,之前有研究在Pechenga–Kostomuksha–Lovisa地质剖面用类似的联合分析,就精准算出了地壳厚度在38到65公里之间的变化,还摸清了速度结构的分层情况,刘真团队这步操作,等于把成熟技术用在了新区域,效果确实不错。

有了靠谱的模型,就能看QLg值的分布和波罗的地盾构造的关系了。

他们画的宽频带QLg分布图里,不同区域的差异特别明显。

波罗的地盾西北缘的加里东构造带,QLg值就很低,这大概率是因为碰撞之后这里处于伸展环境,下地壳有部分熔融的区域,把地震波的衰减加剧了,也说明这儿的地壳流变强度不高,稳定性差。

西南缘的北海盆地更典型,QLg值是整个区域里最低的,后来分析才知道,这儿地壳薄、沉积层厚,还有地堑结构带来的强散射效应,好几种因素叠在一起,衰减自然就厉害了。

地盾西部的三个被动大陆边缘也一样,地壳变薄、有岩浆改造,还盖着厚沉积,QLg值也低,这应该是地幔柱和伸展构造相互作用,让地壳的流变强度降下来了。

反过来,地盾中间稳定的区域就完全不一样,QLg值特别高,地壳也厚,岩石圈的SV速度也高,这都是长期构造稳定、流变强度高的特征。

为啥会这样?查之前的研究才知道,元古代Svecofennian造山期的时候,这儿发生过俯冲-碰撞过程,高温高压的变质作用加上花岗质岩石的侵入,把地盾的基底变得特别“硬”,也就是刚性强,才能扛住后来这么多构造运动的影响。

最关键的是波罗的海那片海域,QLg值也很高,而且和CRUST1.0模型里的地壳厚度数据对得上,地壳厚度超过45公里,这就实锤了,海水下面的区域也是古老克拉通的核心部分。

很显然,这一下就解决了之前的争议,不用再因为没地表测年数据而拿不准,靠QLg值的分布就能把克拉通核的范围圈出来,他们还在图上用紫色轮廓线标了出来,一眼就能看清。

本来想只聚焦波罗的地盾这一个区域,但后来发现把这个研究和其他克拉通的情况对比一下,更能看出意义。

比如南非的Kaapvaal克拉通,通过碎屑锆石的Hf-O同位素分析,知道它35亿年前就开始长地壳,32.5亿年后还有表壳岩的再循环改造,地壳流变强度的演化路径和波罗的地盾就不一样。

华北克拉通也有类似的古老基底,但受Nuna超大陆裂解事件影响,部分区域的稳定性不如波罗的地盾。

如此看来,刘真团队的研究不光解决了波罗的地盾的问题,还为不同克拉通的对比研究提供了新的参照标准,QLg值可以作为判断古老克拉通残留的重要指标,不管有没有地表岩石数据,都能用上。

而且这个研究的价值不止于理论。

现在找油气资源、矿产资源,都得先摸清地下的构造情况,尤其是古老克拉通周边,往往是资源富集区。

之前顺北油气田就是靠解析走滑断裂,找到超过8000米深的超深油气藏,思路和刘真团队用地球物理手段探深部构造是相通的。

刘真团队的Lg波衰减模型,未来要是用到其他有争议的区域,比如一些被沙漠或海洋覆盖的潜在克拉通区域,说不定能帮着发现更多资源线索。

总结下来,刘真团队这篇发表在GJI的研究,核心就是用Lg波衰减模型算出的QLg值分布,给波罗的地盾古老克拉通核划了范围,尤其是解决了波罗的海海域的归属问题。

方法上,他们把成熟的联合反演技术用在了高纬度区域,提高了模型的分辨率和可靠性;结论上,不仅明确了克拉通核的位置,还揭示了QLg值和地壳流变强度、构造稳定性的关系。

毫无疑问,这篇研究不光给波罗的地盾的研究补了关键一环,也为全球其他古老克拉通的探测提供了可参考的方法,后续要是能结合更多数据,比如重力或电磁探测结果,说不定能把克拉通的演化历史拼得更完整。

对于想了解地球早期构造演化,或者从事深部资源勘探的人来说,这篇研究的价值,怕是得慢慢品才能全懂。

来源:法之生活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