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周末去大超市囤货,推着购物车在货架间转半天,对着“满100减20”的规则算来算去,最后发现也没省多少;甚至有时候为了买袋便宜米,特意绕远路去批发市场,结果扛回家累得够呛……
外卖大战逐渐落下帷幕,外卖三巨头前段时间“打”的如火如荼,消费者们巴不得斗争更猛烈些,谁知三巨头像是商量好了一样,又开始转战超市领域。
不少有消费都有过这样的纠结?早上赶时间想买把新鲜青菜,菜市场的摊位要么没开门,要么价格比昨天贵了一块;
周末去大超市囤货,推着购物车在货架间转半天,对着“满100减20”的规则算来算去,最后发现也没省多少;甚至有时候为了买袋便宜米,特意绕远路去批发市场,结果扛回家累得够呛……
这些小烦恼,如今正在被一群“跨界玩家”悄悄解决,他们就是平时帮我们送外卖、做团购的阿里、京东、美团!
这一次,它们不满足于“把饭送到家”,干脆自己开起了超市,而且一上来就主打“天天低价”的硬折扣,把菜市场的新鲜、大超市的便利、批发市场的实惠,全揉进了家门口的小店,一下子就把大家的目光都吸引了过来!
8月中旬,京东在河北涿州开了第一家“京东折扣超市”,开业头两天就挤进来10万人次——要知道涿州主城区也就五六十万人口,差不多每六个居民里,就有一个跑去逛了超市!
没过几天,8月29日,就在刘强东街头和大家喝散装白酒的同一天,京东又在宿迁一口气开了4家新店,这扩张速度,简直像按了“加速键”。
阿里也没闲着,悄悄把旗下的“盒马NB”改成了“超盒算NB”——这里的“NB”是“邻里商业”的意思,改完名就跟开了挂似的。
在江浙沪10座城市连开17家店,从杭州到苏州,从南京到宁波,不少社区门口突然就多了个亮堂堂的“超盒算”招牌,居民下楼遛个弯就能进去买趟菜。
最有意思的是美团,它把自营折扣超市“快乐猴”的首店,直接开在了阿里总部所在地杭州——这明摆着是“上门比拼”!更夸张的是,店里的生鲜区火到“每15分钟就要补一次货”,晚去一步,刚到的新鲜鸡蛋、水灵的青菜可能就被抢空了。有网友吐槽:“以前抢外卖红包要拼手速,现在抢快乐猴的菜,手速慢了都不行!”
这些硬折扣超市到底有什么魔力,能让大家这么追捧?去过的人都有同感:店面特别“实在”,没有花里胡哨的装修,1000来平米的空间里,货架摆得整整齐齐。
头顶的屏幕循环播着蔬果农药检测报告,一眼扫过去,满是“9块9三斤”“全场8折”的红色价签,简单直接,却特别戳中“想省钱”的心思。
选品更是直接抓住消费者的目光,一进门就是最热闹的蔬果肉蛋区——毕竟“民以食为天”,谁能拒绝比菜市场便宜15%-20%的新鲜蔬菜?
往里走才是零食、日用品区,而且自营和定制产品特别多——别小看这些没听过牌子的商品,它们没有品牌溢价,毛利更高,正好能平衡生鲜的低价,让超市既能“便宜”,又能稳住利润不亏本。
最后一排的自助结账机也很接地气,不用排队等收银员,扫码付款就能走,对赶时间的上班族来说太友好了。
这些超市还有很多花招,可以在手机上下单,超市里的员工直接打包,骑着电动车就能送上门,既省了专门建仓库的钱,又能让你半小时收到新鲜菜。
这一下,就把外卖的“快”和超市的“省”捏到了一起,简直是把“便利”和“实惠”焊死在了日常生活里!
其实,硬折扣超市在国外早就有成熟模式,德国的ALDI、Lidl都是老牌玩家。2019年ALDI进上海时,也火过一阵,上午开门下午就卖断货,可没过多久就凉了——为啥?因为它没摸透中国人的习惯。
国外人喜欢大包装囤货,中国人却爱“每天买新鲜的”;国外硬折扣店开在郊区,中国人却希望“下楼就能买”;更重要的是,外国人认ALDI的自有品牌,中国人却更信海天、金龙鱼这些老牌子。
但国内巨头们不一样,它们太懂中国人的需求了:知道大家爱新鲜,就提高生鲜周转速度;知道大家怕麻烦,就把店开在社区里;知道大家认牌子,就在自有商品里掺着卖知名品牌。这哪里是“照搬国外模式”,分明是把硬折扣“本土化改造”得明明白白!
从外卖送到家,到超市开到家,这些巨头们折腾来折腾去,其实都是在帮我们把“日子过明白”——不用为了省钱委屈生活,也不用为了品质多花冤枉钱。这大概就是硬折扣超市最动人的地方:它没说什么大道理,却用实实在在的低价和便利,让我们的日常,多了一份踏实和安心。
来源:易霄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