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突破4000亿元,伴随消费升级,舆论争议也在加剧。国人正用钱包和流量为餐饮未来投票。罗永浩微博炮轰西贝,西贝董事长高调应战,行业格局、食品安全与饮食观念交织成一场全民风暴。
2025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突破4000亿元,伴随消费升级,舆论争议也在加剧。国人正用钱包和流量为餐饮未来投票。罗永浩微博炮轰西贝,西贝董事长高调应战,行业格局、食品安全与饮食观念交织成一场全民风暴。
9月初,罗永浩一条“西贝全是预制菜,太恶心了”的微博,短时间内冲上热搜。西贝董事长立刻放话“坚决起诉”,并在全平台上线“罗永浩菜单”,公开承诺“不好吃不要钱”,甚至开放后厨参观。这场“带货主播VS头部餐企”的交锋,迅速超越个人恩怨,上升为产业、食品安全与消费观念的全方位对撞。
据中国烹饪协会、艾媒咨询及2025年多项权威报告,预制菜市场规模自2021年起年均增速近20%,2025年已逼近4100亿元。全国餐饮连锁门店,90%不同程度使用预制品。以年轻群体为主的外卖市场,预制菜渗透率高达75%。事实是,“现炒现做”在主流连锁餐饮中已成伪命题,“标准化、效率、安全”成为新三大卖点。
餐饮行业的激烈竞争背后,是效率革命与消费情怀的博弈。西贝的回应将行业困境摊在聚光灯下——预制菜的普及,并非餐企偷懒,而是产业链升级的必然产物。大型餐企通过中央厨房,将食材、半成品标准化,配送到全国门店。这样既能保证口味一致,也能大幅降低运营风险。
但“标准化”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冲击不容忽视。许多消费者将“预制菜”等同于“不新鲜、没营养”,对“工业化厨房”存在天然警惕。最新《中国餐饮消费趋势调查》显示,超六成受访者愿意为“现场烹饪”买单,超过半数年轻人却坦言“时间和精力让他们不得不选择预制菜”。这是市场分化,也是生活节奏与消费心理的真实博弈。
罗永浩的质疑,不只是个人情绪,更成为全民话题。西贝的高调反击,则试图化危为机。从“后厨开放”到“菜单命名”,这场危机公关极具行为艺术色彩。行业人士普遍认为,预制菜不是问题的全部,食品安全、透明度和消费者信任才是决定性因素。
2025年初,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餐饮预制菜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提出预制菜产品需明确标识原料、生产日期及溯源信息。相关数据表明,85%的消费者希望预制菜能实现全链条溯源,超过70%的消费者关注“添加剂、营养流失”问题。实际上,预制菜的卫生水平在大型工厂往往高于中小餐馆,但一旦出现安全事故,更易引发舆论风暴。
预制菜的未来,绝不仅限于效率之争。AI与大数据加入预制菜产业,已成为2025年行业最大热点。部分头部品牌开始尝试“个性化菜单”——通过健康档案、消费记录,为用户智能推荐营养配餐。业内分析认为,智能预制菜或将成为健康餐饮新入口,甚至推动“私人定制”走进寻常百姓家。
与此同时,行业分层趋势日益明显。高端餐饮回归“手工现做”与个性化服务,标准化预制菜则成为大众快餐和外卖的主流。厨师的角色正从“流水线工人”向“匠人”与“研发专家”转型。预制菜产业链的升级,倒逼监管、标准与创新持续迭代。
这场由一条微博引发的“预制菜风暴”,揭开了中餐现代化进程的真实面目。无论是效率创新还是情怀坚守,行业都无法回避“透明、规范、信任”三大挑战。预制菜不会消失,餐饮革命不会止步。未来的餐桌,既要有科技的理性,也要有味蕾的温度。谁能在信任重建中率先破局,谁就能赢得下一个餐饮时代的主动权。
来源:钦点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