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低头认错!罗永浩“预制菜”一炮打响,背后4个扎心真相曝光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5 17:16 1

摘要:9月15日下午,西贝餐饮集团紧急发布致歉信,承认生产工艺与顾客的期望有差异,并明确将在 2025年10月1日前,完成九大整改。

西贝,终于低头了。

9月15日下午,西贝餐饮集团紧急发布致歉信,承认生产工艺与顾客的期望有差异,并明确将在 2025年10月1日前,完成九大整改。

其中包括全国门店统一使用非转基因大豆油、更多菜品回归现场加工、儿童餐全面现制化等。

这份致歉信,既是对消费者的回应,也是一份公开的自救书。

这本该是一个告一段落的节点,但事情却没这么简单。

同一天,餐饮界最具号召力的企业家之一,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发声:“西贝是优秀的企业,希望大家理性理解,别因为一时情绪毁掉一个品牌。”

按理说,这是劝和的姿态,可没想到,罗永浩立刻转发并称于东来是自己非常尊敬的企业家,希望其弄清真相前,不要被误导。

面对西贝的道歉信,罗永浩的态度是选择继续在微博上冷嘲热讽:“10月1号前还要继续卖剩菜是吗?”

更微妙的是,餐饮行业大佬们一边倒力挺西贝,连巴奴、吉祥馄饨、霸蛮牛肉粉、朱光玉火锅等创始人都相继表态声援。

连长期为西贝服务的华与华咨询公司,也被推上舆论风口,罗永浩在直播间直接怒怼:“收了6000万,还敢说自己不是品牌刺客?”

这场闹剧从“预制菜”之争,到公关混战,再到企业家站队、咨询公司被卷入……主角早已不止西贝和罗永浩,而是一场行业与公众的集体表演。

01

要说起这场风波,还得从9月10日的一条微博说起。

罗永浩一如既往直来直去:“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太恶心了。” 这句话击中了大众情绪的软肋。

短短几个小时,话题冲上热搜,评论区里一边倒地声讨西贝:“原来我们花钱吃的是料理包?”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很快回应:“西贝没有预制菜,只有中央厨房。”

他甚至喊话要开放后厨参观,誓言打明牌,但这种说法,并没有安抚大众情绪,反而让更多人怀疑是不是文字游戏?

接下来几天,局势急转直下:

罗永浩这边火力全开,连续发文9次,还在直播间专门吐槽。

而餐饮圈倒是态度一致对外,巴奴毛肚火锅、吉祥馄饨、朱光玉火锅、霸蛮牛肉粉等创始人集体发声,站在西贝这边。

胖东来老板于东来本想调解,却因“力挺西贝”遭到网友群嘲,最后不得不删帖、关闭评论。

而长期服务西贝的咨询公司华与华也因被老罗点名批“收钱办事”,再度点燃话题。

到了9月15日,西贝选择低头,发布正式致歉信,宣布整改。

可同一天,罗永浩依旧在微博冷嘲:“继续卖剩菜”。

这让人意识到,这场争论根本没到终点。

02

为什么一句“预制菜”,能让西贝急眼?

答案藏在定义的鸿沟里。

根据现行标准,预制菜指的是:工业化预加工、预包装食品,加热后即可食用,而中央厨房生产的半成品菜(如切配、腌制、速冻),只要到门店还需要二次加工,就不在法律意义上的预制菜之列。

西贝就是抓住了这条行业规定宣称西贝不是预制菜,而是中央厨房。

但问题在于,消费者不买账,对普通人来说,不管你说是“工艺”还是“半成品”,只要不是现炒现做,就是预制菜。

这种认知错位,成了这场冲突最根本的矛盾。

这场风波,让西贝彻底破防,其实背后,藏着几个扎心的现实。

1. 顾客要的是烟火气,而不是效率

中国人吃饭,讲究一个锅气,炒勺起落、火苗翻腾,才是餐厅的灵魂。

当顾客花上百元,却发现吃到的是冷冻食材、再加工加热的菜品,那种失落感几乎很难弥补。

正如网友调侃:“如果都是预制菜,我为什么不自己在家加热?”

西贝高端定位的根基,就是“新鲜、现炒”,一旦和预制挂钩,就等于直接击穿品牌核心。

2.预制工艺是文字游戏,挡不住消费者不认可

西贝反复强调自己采用的是预制工艺,不是“预制菜”,按理说这确是也是符合国家规定的。

可问题是,消费者不懂这套说辞,只要看到“半成品”“冷冻”,就会自动等号为“预制”。

当消费者用传统认知去理解,而企业还在用“专业化”的话术回应,这本身就是一次错位的沟通。

结果就是:解释越多,误会越深。

03

3. 亲子客群最容易破防

西贝长期定位“亲子友好”,吸引了大量家庭客群:宽敞座位、儿童餐具、儿童菜单……家长们愿意为孩子多花钱。

但问题是,一旦被扣上“预制菜”标签,家长们是最敏感的一群人,他们对孩子饮食的要求极高,要新鲜、要健康、要安全。

哪怕法律上说这不是预制菜,但只要家长觉得不新鲜,西贝的主要客群就会迅速流失。

4. 港股上市前夕,西贝输不起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资本市场。

西贝正在筹备香港上市,品牌声誉和消费者信任,是资本评估的无形资产,一旦舆论崩盘,投资者对其估值会立刻打折扣。

在这个敏感窗口期,西贝最怕的就是“预制菜”这个负面标签。这也是为什么贾国龙亲自下场、情绪化回应,甚至在群聊里怒斥罗永浩“网络黑社会”。

对他来说,这不是小事,而是直接关乎上市的生死战。

其实,西贝并不是孤例。

中国餐饮连锁化的必然路径,就是中央厨房、标准化、规模化,这种模式能保证口味稳定、降低成本、提升效率。

老乡鸡、海底捞、喜茶,都是这么走过来的。

但问题是,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接受度远低于对“饮品”或“快餐”,饮料可以标准化,但餐桌上的家常菜,人们依然期待烟火气。

这场舆论大战,并非毫无意义。

罗永浩,赢得了流量,短短几天涨粉20万,再次翻红。

西贝,虽一度破防,但逼迫自己整改,或许反而能借此重塑品牌。

行业,借机迎来一次信任体系的倒逼升级。

真正的赢家,可能不是某个人,而是所有在未来走进餐厅的消费者。

当有一天,我们坐在餐桌前,不再纠结“这是不是预制菜”,而是心安理得地享受那份烟火气,这才是这场风波的最终意义。

来源:历史白名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