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毛还能薅多久?三大平台“外卖大战”,亏损情况大跌眼镜,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5 17:13 1

摘要:不少人盯着数字算,说阿里亏得最少,是不是就算赢了?但说实话,真要细琢磨,这三家没一个过得舒坦的。

”外卖羊毛还能薅多久?你希望谁赢?

2025年二季度的财报一出来,美团、京东、阿里这三家做外卖的巨头都有点绷不住。

美团的经营利润少了115亿,京东少了147亿,阿里少了103亿。

不少人盯着数字算,说阿里亏得最少,是不是就算赢了?但说实话,真要细琢磨,这三家没一个过得舒坦的。

外卖市场本来挺集中的,怎么才打了几个月的仗,就亏了这么多?明明都在亏钱,为啥还一个劲往里投钱?

淘宝亏得少点,难道就真的胜了,美团和京东就输了?这些问题我琢磨了好几天,今天就顺着这些疑问,跟大家慢慢聊。

先说说最核心的问题:外卖大战为啥会亏?之前翻美团2021年的年报,才弄明白它外卖业务的盈利路径。

总共就三条:一是向商家收的配送服务费,二是给商家定的佣金,三是商家投的广告营销费。

佣金和广告都好懂

佣金一般是商家销售额的6到8个点,相当于平台帮商家拉生意,商家给点提成。

广告更明显,打开美团APP,商家名字右下角标着“广告”的,就是交了钱想让自己排在前面的。

难理解的是配送服务费。

光看名字,以为是平台赚的配送钱,后来才发现不是这么回事。

这里面还裹着补贴,所以配送服务费其实是两部分:向商家收的配送费,再加上商家要承担的补贴成本。

而且更关键的是,这部分根本不赚钱。

我查了2021到2023年的数据,每单外卖的配送收入和成本摆在一起,差距很明显,收入一直比成本少。

说白了,这三年里,美团每送一单外卖,就亏一单。

本来想把数据算得再准点,后来发现不对,2021到2023年的配送收入里,还混了到店、酒旅业务的收入,实际外卖配送亏得可能还更多。

那外卖业务靠啥赚钱?再回头看年报里的盈利路径就清楚了,得靠佣金赚的钱,去补配送服务亏的钱。

可2025年二季度为啥利润掉得这么厉害?答案就在配送服务费上。

24年前三季度,每单配送服务费还能稳住,到2025年二季度,假设外卖订单是74亿单,每单直接降到了3块2。

这个降幅,不管怎么算都不小。

大战刚开始的时候,平台说的是百亿补贴、500亿补贴,后来打到焦灼的时候,干脆喊出“无上限补贴”。

钱就这么砸出去,利润能不往下掉吗?

老实讲,我一开始也搞不清,明明知道补贴会让利润缩水,甚至亏钱,这三家咋还不停手?后来翻了各家的细节数据,才慢慢想明白。

先看美团,大家可以琢磨个问题:一单外卖补多少钱能让你下单?1块?2块?还是8块10块?但说实话,就算平均每单只补1-2块,长期补下去,美团都扛不住。

之前算过,美团2024年每单商家佣金差不多3块6,这里面还混着到店、酒旅的佣金,实际单靠外卖佣金赚的,也就2块多。

每单就赚这么点,还得拿一部分去补配送的亏空。

日常开工资、搞研发、打广告,一年要几百上千亿,要是订单量掉了,规模上不去,这点利润根本撑不住。

所以美团疯狂补贴,不是想亏,是不能让订单量掉下来。

京东和淘宝一入局,它的市场份额就被抢,订单少了,成本更摊不开,那才是真的危险。

王兴后来在财报会上说“不惜代价赢战争”,其实就是怕自己的基本盘没了。

那京东和淘宝为啥要凑这个热闹?看美团的动作就知道,它早就不满足只卖餐饮了。

2025年一季度美团财报里,第一次明说“饮料零食、3C产品、家用电器增长显著”,以前都只说“非餐饮业务”。

这些东西,以前都是京东、淘宝的强项,3C找京东,化妆品找淘宝,现在美团也卖了,这不就是抢人家饭碗么?

如此看来,京东和淘宝做外卖,根本不是凑热闹,是腚后面着火了,不得不救。

京东搞外卖、做闪购,能卖化妆品;淘宝做闪购,也能卖3C。

以前电商谁卖啥分得清清楚楚,现在界限没了,大家都能抢对方的生意。

这哪里是外卖大战,明明是整个即时零售的洗牌,以前稳定的格局被打破了,谁能抢到更多品类,谁就能站得更稳,甚至赢者通吃。

也难怪现在三家都在提“即时零售”,好像都要Allin进去。

一开始大家都盯着利润降幅看,说阿里少亏103亿,美团少亏115亿,京东少亏147亿,好像阿里暂时领先。

但后来发现,这么比太窄了,阿里在2025年二季度财报里说,即时零售的投入带动淘宝月活涨了25%。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来淘宝买外卖的人,可能顺便再买件衣服、买点日用品,其他业务的收入也跟着涨了。

要是把整个集团的利润变化算进去,今年二季度美团少赚110亿,京东少赚113亿,阿里少赚103亿。

这么看,阿里确实稍好点,但领先得一点都不明显。

本来觉得最后肯定就一家赢,但后来想,移动互联网刚开始的时候,电商之间、团购之间也打架,看似是抢地盘,其实是一起把市场做大了,那时候市场本身就在快速增长,不是你抢我的,是大家一起把蛋糕做bigger。

现在即时零售会不会也是这样?三家说不定能一起把市场做起来,到时候可能就没有绝对的输家,大家都是赢家。

那要是这样,被拿走的市场是谁的?我之前看到分众传媒的投资者报告,里面提到跟支付宝合作的“碰一下”项目。

具体场景是这样的:你进电梯,屏幕上播东鹏特饮的广告,广告上有个“碰一下”的标识,把手机放上去,就能领到优惠券,还能直接跳转到淘宝闪购,15分钟后,外卖小哥就把冰镇的东鹏特饮送上门了。

你琢磨琢磨,以前买东鹏特饮、冰可乐,大多是去便利店吧?现在这么方便,谁还特意跑一趟便利店?

还有美团在招闪电仓加盟,我找了几张闪电仓的图,看着就像缩小版的便利店。

要是以后闪电仓到处都是,你在美团下单,冰可乐几分钟就能送到,还会去便利店买吗?

所以不管最后是一家赢还是多家赢,即时零售的市场肯定会越来越大,而有些传统行业,比如便利店,就得跟着变了。

不只是便利店,还有饮料品牌的营销方式。

以前去便利店买茶饮料,能不能看到、会不会买,全看它在冰箱的哪个位置。

但要是都在APP上买,你会为了一瓶饮料刷好几页吗?对品牌来说,营销的路子就变了。

最近还有些新动静:美团财报会上王兴说“不惜代价赢战争”,没几天阿里就宣布重启口碑网,高德地图也要搞自营团购。

这些动作说明,它们争的早就不只是外卖市场了,是更广阔的即时零售,餐饮上是外卖,其他领域就是原来电商渠道的重新排序。

过去稳定的格局,接下来肯定会变。

至于希望谁赢?我倒觉得,比起看谁利润降得少、谁市场份额高,更该看谁能把基础做得扎实。

比如京东,今年有1200多个小哥退休,每个退休的小哥每个月能领5350块退休金,医保还全覆盖。

这种对员工的担当,比短期的补贴更实在。

最后想说,现在大家觉得“不点两单就亏了”,是因为平台还在补贴。

但羊毛总有薅完的一天,等补贴停下来,真正拼的就不是谁舍得砸钱,而是谁的配送更快、品类更全、服务更好,谁能真正让用户、商家、骑手都受益。

到那时候,不管是一家赢还是多家赢,最终受益的,都会是咱们消费者。

来源:法之生活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