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罗永浩炮轰,到西贝硬刚!风口浪尖的“预制菜”真的健康吗?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5 17:08 1

摘要:直播带货领域的罗永浩,不久前在微博直言“西贝全是预制菜,太恶心了”,这句话直接把预制菜从公众视野边缘拽到中心,西贝董事长回应“一定起诉”,还推出“罗永浩菜单”承诺“不好吃不要钱”、开放后厨参观。

直播带货领域的罗永浩,不久前在微博直言“西贝全是预制菜,太恶心了”,这句话直接把预制菜从公众视野边缘拽到中心,西贝董事长回应“一定起诉”,还推出“罗永浩菜单”承诺“不好吃不要钱”、开放后厨参观。

这种对抗性应对,让两家纠纷变成整个餐饮行业的公共讨论,这场争议受关注,不是因为争吵激烈,而是戳中了大家的隐忧,掏钱吃饭,吃的是厨师手艺还是工业化“科技产物”?

我身边朋友聊预制菜总皱眉头,说“不新鲜”“没营养”,觉得选它只是没时间做饭的无奈。但我后来想,真的所有预制菜都这样吗?

很多人把预制菜和快餐弄混,其实差别很清楚,早餐摊包子凉了就硬,肯德基汉堡放两小时变味,这些快餐只能“吃得快”,没法久放。

但预制菜能长期存放还不坏,还能留住营养和味道,简单加热就能吃,本来想找抽象说法,后来发现冰箱里的卤蛋、自热火锅,就是预制菜的典型样子,这样说更易懂。

人类保存食物的技术走了很久,古时候靠晒干、盐腌,比如腊肉,虽不坏但没了原本嫩劲,现代食品科技才平衡了“保存”和“口感”,除了保鲜剂,还有烘焙、炒制等人工干燥技术。

1927年法国科学家亨利・蒂瓦尔发明的冷冻干燥技术,用真空让冰变水蒸气,处理后的食物口感接近新鲜,就是成本高,多用于方便面、高端汤料,现实里预制菜常组合技术,比如我之前买的酸菜鱼,鱼片冷冻锁鲜,酸菜包加热干燥,吃着也不差。

有了这些技术,预制菜早融进日常饮食,只是很多人没察觉,艾媒咨询显示,2021年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超三千亿元,消费者多在一二线城市。

和日本比,我国预制菜占居民食材比例约十分之一,而日本超六成,看得出来我国市场还有不小空间。

《2022年中国连锁餐饮行业报告》提过,八成以上预制菜通过餐馆销售,不少人以为的“现炒菜”,其实是加热后的预制菜,真功夫、吉野家、西贝这些连锁品牌都有中央厨房,料理包送门店就行。

上次去某连锁餐厅,服务员说宫保鸡丁是中央厨房的,加热就上,尝着和之前没差,第三方数据显示,七成外卖商家用预制料理包,未来大部分外卖可能都来自预制菜,这在餐饮业早是公开“秘密”。

大家对预制菜最常见的误解是“不好吃”,本来想直接反驳,后来发现多数人拿身边做饭好的人的手艺比,忘了自己做饭水平一般。

我自己做饭常糊锅、盐放多,预制菜至少不会这样。2023年有机构盲测,预制菜口味赢的概率不低,毕竟它标准化生产,还会随竞争优化,这种稳定性家庭烹饪少见。

还有人担心预制菜不健康,觉得全是添加剂,其实真正要注意的是高盐高油高糖,这不是预制菜独有,川菜、湘菜也常这样。

我之前点的牛肉萝卜汤预制菜,没放盐只配了盐包,看来健康与否更多看消费者选择。

“预制菜不卫生”的说法也广,但卫生关键看生产流程,我小时候见过路边摊师傅擤鼻涕揉面,没辙只能“眼不见为净”。正规预制菜企业有标准化生产线和溯源机制,监管更易。

中国烹饪协会2023年报告显示,其卫生达标率远高于多数家庭厨房和小餐馆,只是工业化产品出问题易上新闻,自家吃坏肚子少有人关注。

有人怕预制菜取代厨师,其实没必要,厨师不会被取代,但会转型,未来可能像“手工钟表匠”做高端个性化服务。预制菜只是把人从日常做饭里解放出来,不是淘汰厨师。

老乡鸡曾公开中央厨房视频,从采购到包装都看得见,还装了监控,视频播放量超5000万,不少朋友看完说“比想象干净”,其预制菜销量也涨了三成。

眉州东坡试了“现制+预制”,东坡肘子预制款能还原门店八成口感,我妈买了说“比我炖三小时还烂”,这种模式现在全国两百多家门店在用。

说实话,预制菜未来可能更智能,甚至成个性化健康饮食入口,每个人身体状况不同,传统餐厅难定制,但预制菜结合AI就能做到。

2024年有家公司推AI预制菜平台,我朋友传了体检报告,系统推荐补铁的菠菜牛肉套餐,她吃了半个月说“比自己琢磨靠谱”,平台上线一月订单超10万份。

《“十四五”食品工业发展规划》也提了,要推动预制菜智能化、个性化发展,京东的“智能冰箱+预制菜”服务,能提醒保质期、自动补货,我邻居用了说“没再放坏过”,目前覆盖50个城市。

美团预制菜板块会按地域季节推荐,2024年夏天南方“冬瓜海带排骨汤预制款”销量涨了不少。

总结下来,核心认知要明确:

一是预制菜不等于快餐,是“长期保存+保风味”的半成品或成品。

二是预制菜也能新鲜健康,科技在改进它。

三是餐饮业用预制菜是工业化必然,让外卖更便宜稳定

四是预制菜不取代厨师,推动餐饮更个性化智能。

面对预制菜,没必要因偏见排斥,它确实有不足,比如部分产品油盐高,但新生事物需要成长。我们该往前看,利用技术改善生活,别因怕改变拒绝尝试。

随着技术更新,预制菜有望成“健康生活入口”,满足便捷饮食需求,实现个性化营养,推动中餐更高效健康。

来源:史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