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列车平稳地驶向荣光站,中国游客张明暗自松了口气,看来刚才短暂的黑暗和延迟只是小插曲。他正准备再次观察身旁那位沉默的朝鲜中年男子,对方却已起身,整理了一下略显陈旧但干净整洁的衬衫,像是准备下车。
列车平稳地驶向荣光站,中国游客张明暗自松了口气,看来刚才短暂的黑暗和延迟只是小插曲。他正准备再次观察身旁那位沉默的朝鲜中年男子,对方却已起身,整理了一下略显陈旧但干净整洁的衬衫,像是准备下车。
就在列车广播即将报出“荣光站”的瞬间——
“砰!”
一声闷响,并非来自轨道,而是来自车厢内部!紧接着是一阵短促而惊慌的朝鲜语惊呼。
所有目光瞬间聚焦!旅行团中一位大约六十岁的中国大妈,因列车进站前的轻微顿挫而未能抓稳扶手,重重地摔倒在车厢地板上,她手中的保温杯滚落出去,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水洒了一地。
一瞬间,时间仿佛凝固。
中国游客们惊呼着想要围上去搀扶。导游小李脸色煞白,用中文急喊:“王阿姨!”
然而,更令人震惊的一幕发生了。
原本如同设定好程序一般、对周遭“视若无睹”的朝鲜乘客们,在这一刻,他们的“程序”似乎被这突如其来的意外彻底打破了!
那位正准备下车的中年男子,几乎是条件反射般地一个箭步冲上前,动作迅捷得不像一个普通的上班族。他没有丝毫犹豫,单膝跪地,用朝鲜语急促地询问着什么,眼神里充满了真切的关切。
一位穿着及膝裙装、提着帆布包的年轻朝鲜女性,立刻从自己的包里掏出一块干净的手帕,蹲下身小心翼翼地想替大妈擦拭溅到手上的热水。
另一位戴着眼镜、学生模样的朝鲜青年,已经快速捡起了滚远的保温杯,并用袖子擦去上面的灰尘。
更有多位朝鲜乘客几乎同时从口袋、布包中掏出了一些小物品——一个小巧的白色药瓶、一包未开封的纸巾、甚至还有一个金属小酒壶(在朝鲜,有时用于消毒或驱寒)——他们七嘴八舌地用朝鲜语说着什么,虽然听不懂,但那焦急的语气和递出物品的姿态,无疑是在表达着想提供帮助的急切心情。
他们的动作整齐、迅速,甚至带着一种训练有素般的默契,但那脸上的表情却无比真实,是发自内心的担忧和焦急。那种瞬间迸发出的人性温度,与之前车厢里冰冷、隔阂的氛围形成了天翻地覆的反转!
王阿姨的儿子,旅行团里一个三十多岁的壮小伙,刚挤过来想扶起母亲,却被这突如其来的、一群朝鲜人的“热心援助”给弄懵了,手足无措地站在那里。
导游小李也惊呆了,她显然从未在带团经历中遇到过这种情况,更没想过朝鲜普通人会对外国游客展现出如此直接和热烈的关怀。她愣了两秒才反应过来,连忙用朝语道谢:“康桑密达!康桑密达!(谢谢!谢谢!)”
张明迅速蹲下,和那位朝鲜中年男子一左一右,小心地将王阿姨搀扶起来,坐到旁边的座位上。大妈惊魂未定,但连声用中文说:“没事没事,谢谢,谢谢大家……”
这时,列车已完全停稳在荣光站。车门打开,站台上候车的朝鲜民众好奇地向车内张望,但没有人拥挤上车。
一位身穿制服、表情严肃的地铁工作人员闻讯快步走来。然而,他到来后看到的并非混乱,而是一幅奇特的景象:一群朝鲜民众正围着一个中国老人,用各种方式表达着关怀和帮助。工作人员紧绷的脸部线条稍稍缓和,他用朝语快速询问情况。
那位中年朝鲜男子站起身,用朝语清晰地、语速很快地向工作人员解释了几句,并指了指地面可能存在的湿滑。工作人员点了点头,转而用生硬但清晰的中文对王阿姨和导游小李说:“需要,帮助?医务室?”
在得到大妈“不用不用,就是吓了一下,没摔伤”的答复后,工作人员才似乎松了口气。他并没有驱散人群,而是站在一旁维持秩序,确保车门区域畅通。
之前那种无形的屏障,在那“砰”的一声之后,彻底消失了。朝鲜乘客们虽然不再拥挤上前,但他们的目光依旧停留在王阿姨身上,眼神里充满了善意和询问。那位递手帕的年轻女性甚至对王阿姨露出了一个非常温暖、略带羞涩的微笑。
王阿姨的儿子激动地拿出包里最好的中华香烟,想塞给那位中年男子和帮忙的人。中年男子见状,立刻摆手拒绝,表情甚至变得有些严肃,他用生硬的中文重复:“不,不好。应该的。(It's not good. Should do.)”
他强调的不是“不行”,而是“不好”,仿佛接受酬谢会玷污了刚才那一刻纯粹的善意。
旅行团的其他成员纷纷拿出零食、小纪念品想表达谢意,均被朝鲜乘客们礼貌而坚定地摇头拒绝。但他们并没有立刻散去,而是等到确认王阿姨确实无碍,列车即将再次关门的提示音响起时,才像完成任务一样,纷纷点头致意,然后迅速而有序地下车融入站台的人群中,仿佛水滴汇入大海。
那位中年男子是最后一个离开的,他在下车前,回头深深地看了张明和整个旅行团一眼,目光复杂,似乎包含了千言万语,最终他只是点了点头,身影消失在车门关闭的瞬间。
车厢内恢复了安静,甚至比之前更加安静。中国游客们面面相觑,久久无言。
地上那摊未干的水渍,和空气中残留的淡淡药油味,是刚才那惊心动魄又温暖无比的几分钟的唯一证明。
导游小李喃喃自语,像是在对游客说,又像是在对自己说:“我带了这么多年团……从来……从来没见他们这样过……他们平时……不会这样的……”
张明看着车窗外飞速掠过的、再次陷入黑暗的隧道壁,心中波澜起伏。刚才那一刻的“近距离接触”,远超任何观察。他看到的不是宣传画报上的刻板形象,也不是深不可测的冷漠面孔,而是一群在意外发生时,会毫不犹豫伸出援手、有着最朴素善良情感的普通人。
那坚冰般的隔阂,原来只需一次意外的跌倒,就能被瞬间击碎,显露出其下温暖的人性底色。
然而,为什么那位工作人员最初的表情如此严肃?为什么中年男子拒绝谢意时说着“不好”?这突如其来的善意洪流,背后是否有着更深层的原因?这短暂的温暖交汇,是彻底的偶然,还是……
列车继续向着下一站,也是游客们的终点站驶去。但所有中国游客的心中,都被埋下了一颗与预想完全不同的种子。平壤地铁的深度,此刻在他们心中有了另一重含义。
来源:百姓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