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斗转星移,在济阳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历史的尘埃掩埋了无数辉煌的篇章。然而,时光的流转总会在不经意间揭开尘封的记忆,济阳三官庙汉墓的发现,宛如一道神秘的时空之门,将大汉盛世的磅礴气象与精妙艺术重现于世。正如《史记》所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让我们踏入三官庙
斗转星移,在济阳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历史的尘埃掩埋了无数辉煌的篇章。然而,时光的流转总会在不经意间揭开尘封的记忆,济阳三官庙汉墓的发现,宛如一道神秘的时空之门,将大汉盛世的磅礴气象与精妙艺术重现于世。正如《史记》所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让我们踏入三官庙,于浩浩汉风的吹拂之下,聆听历史的袅袅余音,体悟文化传承的厚重使命,见证文旅融合的崭新篇章。
千年古墓,重现天日
济阳三官庙汉墓的发现,堪称一次与历史的深情邂逅。2018年12月,一场普通的池塘清淤作业,让沉睡千年的汉墓得以重见天日。这座古墓以其宏大的规模和精美的画像石,瞬间吸引了考古界的目光,成为济阳历史文化的新名片。
文物记载历史沧桑巨变,考古发现开启追忆往昔文明之路。2019年4月至7月,经过为期4个月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共发现三座同时期的墓葬,发掘清理两座,均为画像石墓。两座墓葬共出土门楣17块,共得画像石拓片100余幅,每张拓片都宛如一幅凝固时光的古老画卷,蕴藏着无尽的故事与秘密。其中,墓一结构特殊,呈拱顶砖室结构,占地约300平方米,拥有两前厅、两中堂、三后室、一耳室,相当于现今的“大平层”,是山东省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双墓道汉代画像石墓葬。
大汉雄风,文化传承
大汉王朝,是华夏文明的一座巍峨丰碑。彼时,张骞凿空西域,丝路驼铃悠扬;司马迁秉笔直书,史家风骨铮铮;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言,至今激荡人心。三官庙汉墓的画像石中,文士峨冠博带、乐伎翩跹起舞,无不勾勒出“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的盛世气象。
汉代崇尚“厚葬明孝”,墓室中随葬器物与画像石的设计,皆遵循“事死如事生”的礼制。墓室的一砖一石,皆暗合“天人合一”之思:穹顶如天,墓道通幽,画像石上青龙白虎镇守四方,朱雀玄武庇佑阴阳。此般匠心,不独为逝者安魂,更为后世留下解码汉文化的密钥。
虽然囿于文字资料缺失,墓中仅现寥寥3字,我们一时无法弄清楚墓葬的真正主人,但三官庙汉墓群的发现与考古发掘,仍为我们进一步了解史籍阙失的济阳辉煌过去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素材和依据。据考古专家推测,三官庙汉墓群很可能为东汉晚期的上层官僚或豪门望族的安息之地。其中,墓一主人的身份尤为显赫,可能是俸禄两千石以上的高官。汉墓的发掘,在生动展现东汉时期贵族生活的奢华与神秘的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
文旅融合,古今交响
如何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济阳交出了一份新的答卷。济阳区委、区政府以三官庙汉墓为核心,对文物实施原址保护,打造集保护、展示、体验于一体的汉墓博物馆。济阳三官庙汉墓博物馆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展厅面积3400平方米,博物馆内展厅和功能室配置齐全,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突出知识传播,为全国各地的游客提供了深入了解汉代文化的平台。馆内不仅原址陈列墓室结构与画像石真迹,更借助全息投影、AR互动等技术,让游客“穿越”回汉代,沉浸式感受汉文化盛宴。
从“墓”到“馆”的蜕变,折射出文旅融合的深层逻辑,当墓葬与博物馆共享同一空间,历史便不再是尘封的标本,而是化作可感知、可体验、可传播的文化基因。这种创造性的转化,不仅延续了大汉雄风的精神血脉,更赋予了汉墓新的时代价值。
驻足三官庙,历史与现代在此交汇:回望汉时,这里是“衣冠锦绣、钟鸣鼎食”的繁华一隅;放眼今朝,济阳正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绘制“行走的文化课堂”蓝图。当更多人于此触摸文化的温度,聆听历史的脉搏,济阳便不再只是地图上的坐标,而是化身为中华文脉中的璀璨星辰,焕发出更璀璨的光芒。
来源:济阳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