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网络风暴,让西贝营收骤降,“预制菜”之争再起波澜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5 16:43 1

摘要:素有“餐饮实干派”之称的西贝创始人贾国龙,意外卷入了一场舆论风暴。9月10日,知名互联网大V罗永浩在社交平台发起质疑,称“西贝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仅三天时间,西贝全国门店营业额下降,客流量断崖式下滑。这场由微博到直播、从社交媒体到现实门店的危机,迅速

素有“餐饮实干派”之称的西贝创始人贾国龙,意外卷入了一场舆论风暴。9月10日,知名互联网大V罗永浩在社交平台发起质疑,称“西贝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仅三天时间,西贝全国门店营业额下降,客流量断崖式下滑。这场由微博到直播、从社交媒体到现实门店的危机,迅速成为全网关注焦点,也让“预制菜”再度成为舆论漩涡的中心。

贾国龙对媒体坦言,这场风波是西贝37年历史上遭遇的最大外部危机。9月12日下午,他在北京中粮祥云小镇西贝门店接受采访时,疲惫溢于言表。据其透露,9月10日当天,罗永浩发出第一条质疑微博,仅仅24小时后,西贝全国门店营业额瞬间减少100万元,随后一天再降100万元,第三天预计损失达300万元。

这种短时间内的巨大营收下滑,在国内头部连锁餐饮品牌中极为罕见。更直观的影响则是门店客流量骤减。门店服务员反馈称,罗永浩本人用餐时体验并未表现不满,但风波爆发后,部分消费者选择用脚投票。

或许有人会说,餐饮企业本应对舆论有更强免疫力。但在流量为王的时代,大V的一句话,往往比官方公关更具杀伤力。贾国龙直言,自己不得不陷入“自证清白”的循环,“生意我可以不做,但非黑白我必须说清楚”。

此次事件的核心,是“预制菜”这个餐饮业关键词。罗永浩的质疑点在于,西贝用预制菜,却标高价。对此,贾国龙公开回应,西贝门店没有国家标准意义上的“预制菜”。他解释,预制菜是指在工厂全部做熟、封装后,门店只需加热即可上桌;而西贝门店的流程,是在现场提前加工、分装、保鲜,属于“预制工艺”,而非“预制菜”。

对行业外的人来说,“预制菜”与“预制工艺”往往被混为一谈。实际上,随着餐饮连锁化、标准化深入,提前备料、分装成为行业普遍操作。

贾国龙坦言:“所有餐厅都需要预制工艺,哪家也离不开。但西贝坚持在门店完成最后的烹饪。”他还透露,西贝曾经在快餐、早餐等品牌尝试过预制菜产品,但2024年4月后已全部下架清空。

面对质疑,贾国龙选择了正面刚。很多业内人士建议他“息事宁人”,甚至邀请罗永浩担任“品鉴官”,但贾国龙态度坚决:“这不是商业问题,而是黑白问题。官司一定要打,生意可以不做。”

值得注意的是,西贝长期承诺“难吃不要钱,超时半价”,在业内以服务和标准化著称。面对强势舆论时,贾国龙没有选择沉默,而是公开制作流程,复盘罗永浩点的每一道菜,全部视频记录并对外公示。

罗永浩全网粉丝数千万,其一场直播短短1分钟就突破10万人在线观看。这样的流量冲击下,西贝等传统餐饮品牌几乎毫无还手之力。贾国龙坦言,这场由大V带动的舆论风暴,是西贝有史以来首次感受到“外部危机”带来的真实冲击。

行业人士普遍关心:当舆论被流量主导,企业还剩下多少话语权?或许有人会说,这种冲击是市场进步的催化剂。但也有观点指出,流量容易放大情绪和误解,短时间内的剧烈波动对企业伤害极大,甚至会影响到数万名员工的生计。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另一位餐饮大佬于东来也公开力挺西贝,认为“没有完美,但西贝、海底捞等品牌值得信任”。这一表态为西贝赢得了部分同业和消费者的支持,但也让行业对于“大V时代”下的品牌公信力有了更多反思。

2023年,西贝营收达62亿元,拥有370余家直营门店和1.8万员工。贾国龙自2024年9月重回CEO岗位,推动一线变革,意图通过标准化提升效率。危机爆发前,西贝总体经营健康,虽有波折但依然稳健。

但预制菜的争议实则映射出整个行业数字化、现代化的阵痛。餐饮标准化、供应链工业化,是连锁餐饮向高效、规模化演进的必然选择。贾国龙也坦言,“不是用预制和现做来区分好坏,而是要看原材料和工艺等级。”

来源:素年文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