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你有没有想过,也许这不是“火气大”,而是身体在发出求救信号?尤其是当这些现象反复出现、久治不愈,甚至伴随全身乏力、低烧、体重下降时,你还敢掉以轻心吗?
嘴上起个泡,以为是上火;牙龈肿痛,觉得是熬夜;口腔长白斑,想当然是吃辣了。
但你有没有想过,也许这不是“火气大”,而是身体在发出求救信号?尤其是当这些现象反复出现、久治不愈,甚至伴随全身乏力、低烧、体重下降时,你还敢掉以轻心吗?
很多人以为,艾滋病距离自己很遥远,只有“高危人群”才需要担心。但现实往往啪啪打脸。如今,它早已不是少数人群的“专属”,而是悄无声息潜伏在普通生活的缝隙中。
你可能没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危险行为”,但只要一次没保护好的亲密接触、一次不洁的血液暴露、甚至一次不经意的纹身、穿耳,就可能让你沾上麻烦。
问题是,你怎么知道自己感染了?艾滋病不像感冒,说来就来、说走就走。它最狡猾的地方在于,早期几乎没有什么特别的症状,或者说,它有症状,但你压根不会怀疑它。
尤其是——嘴巴。这个每天吃饭、说话、接吻的地方,恰恰可能是最早“亮红灯”的地方。
但你会看吗?你会怀疑吗?你知道嘴巴上哪些“变化”不只是小毛病,而可能是免疫系统出了严重问题吗?
别觉得自己年轻就没事,别以为不是“高危人群”就安全。现在的艾滋病,越来越“低调”,但也越来越“广谱”。它不挑性别、不挑职业、不挑年龄。只要感染了,身体就会一步步垮掉,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嘴巴上出现这3个变化,可能是身体在大声求救,别还在自我安慰“火气大”了。
第一个变化,反复出现的口腔溃疡。很多人都觉得口腔溃疡是“上火”,但有些人的溃疡是“打不死的小强”?一愈合,过不了几天又来;一来就是多个,疼得饭都吃不了。
正常人偶尔上火,溃疡一周左右就能好,但如果你发现溃疡频率高、持续时间长、用点药也不见效,那就不是简单的事了。
尤其是那些伴随免疫力下降的人,比如总感觉乏力、容易感冒、反复发烧的人,口腔反应往往比身体还“诚实”。
艾滋病早期,正是免疫系统开始崩塌的阶段,口腔黏膜是最先受到影响的地方。溃疡位置也很“狡猾”,有时候长在舌头下、牙龈内侧甚至咽喉处,不细看都发现不了。
第二个变化,是嘴巴里突然冒出一层“白苔”,用棉签一刮,下面露出红红的黏膜,甚至有点出血。这种情况很容易被误以为是普通的“舌苔厚”或“口腔清洁不到位”,但它有个名字叫口腔念珠菌感染。
这种真菌感染在正常人群中也有可能出现,尤其是用过抗生素、或者口腔环境差的人。但在免疫系统受损的人身上,它的“攻击力”会大大增强,甚至扩展到整个咽喉、食道,影响进食和吞咽。
艾滋病患者在早期就很容易出现这种感染,因为免疫细胞正在被病毒一点点“蚕食”,而真菌趁虚而入,就在嘴里安营扎寨。
别觉得这只是“小毛病”,如果你发现白斑反复、面积扩大、甚至用药后也不见好,那就得警惕了。尤其是年轻人,明明身体素质不错,却频繁出现这种“老年病”,那就更不正常。
第三个变化,是嘴角、舌头、牙龈附近,突然冒出一些“紫红色”或者“暗红色”的斑点或者小疙瘩,不疼不痒,但顽固得像钉子一样。这种情况,很多人会误以为是“血管瘤”或者“色素沉着”,但它有可能是卡波西肉瘤。
它是一种与免疫缺陷密切相关的肿瘤样病变,早期会“藏”在口腔里,颜色偏紫、质地偏硬。它不像一般肿瘤那样迅速变大,而是慢慢潜伏、生长,直到哪天你发现嘴巴里“长了东西”,去医院一查,已经不是“小问题”了。
而卡波西肉瘤,正是艾滋病患者中较为典型的一种机会性感染表现。它的出现,往往意味着免疫系统已经严重受损。也就是说,身体已经无力抵抗哪怕最普通的病菌,连口腔都守不住了。
有些人可能会说,我嘴巴上没这些症状,是不是就安全了?可问题是,艾滋病早期不一定非得有这些表现,但一旦有了,就意味事情不简单了。你不能等到身体“全盘崩溃”才警觉,那时候,连后悔的机会都不多了。
尤其是现在,很多感染者是“隐性感染”,没有任何症状,甚至连自己都不知道。直到有一天,牙龈总是出血、嘴里老是发苦、口腔异味严重、体重莫名下降、晚上盗汗、反复低烧……才开始怀疑,但那时候,病毒早就在体内“安营扎寨”。
真正聪明的人,不是出了问题再补救,而是懂得提前防范。嘴巴上的异常,是身体最直接的报警器。别再轻视它了。
并不是所有口腔问题都和艾滋病有关。生活中,维生素缺乏、压力过大、睡眠不足、饮食辛辣等也可能导致口腔问题。但如果你发现这些症状反复出现、持续时间异常、伴随全身症状变化,那就不能再拖了。
尤其是如果你曾有过不安全的性行为、纹身、扎耳、共用针具等行为,就更要警惕。别因为“怕被误会”而不敢去检查。比起面子,命更重要。比起尴尬,健康更值得守护。
我们也必须强调,艾滋病并不可怕,它不是“死刑”,更不是“道德问题”。它只是一种病毒感染,你可以不喜欢它,但不能否认它的存在。更不能因为“怕听到结果”而选择逃避。逃避从来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面对才是。
如果嘴巴告诉你出了问题,请你认真听。别再用“火气大”来搪塞一切。健康不是靠侥幸,而是靠警觉。
每一次身体发出的信号,都是一次提醒,一次机会。别等它变成警报,才开始慌张。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手册.2022年版
[2]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艾滋病防治核心信息解读.2023年版
[3]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常见病与全身疾病关系研究报告.2021年
来源:狄医生健康科普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