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地窖里的枪声:“山东王”韩复榘被处决背后的妻离子散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8 22:17 1

摘要:1938年1月24日深夜,武汉扬子江畔的枪声穿透了零下五度的严寒。国民党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韩复榘被蒋介石以“违抗军令,擅自撤退”罪名枪决时,远在山东济南的高艺珍正蜷缩在老宅地窖里。这位曾风光无限的“山东王”夫人,此刻怀里抱着四个瑟瑟发抖的孩子,听着日军巡逻队的

1938年1月24日深夜,武汉扬子江畔的枪声穿透了零下五度的严寒。国民党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韩复榘被蒋介石以“违抗军令,擅自撤退”罪名枪决时,远在山东济南的高艺珍正蜷缩在老宅地窖里。这位曾风光无限的“山东王”夫人,此刻怀里抱着四个瑟瑟发抖的孩子,听着日军巡逻队的皮靴声由远及近,发霉的高粱饼在齿间碎成齑粉。韩复榘的命运早在半年前就埋下伏笔。1937年12月,日军矶谷师团强渡黄河,韩复榘率十万大军弃守济南,一路退至鲁西南。蒋介石连发十二道电令,要求他死守泰安、兖州,韩却以“保存实力”为由,将主力撤往河南。这一行为彻底激怒蒋介石,1938年1月11日,韩复榘被诱骗至开封参加军事会议,当场被宪兵逮捕。

济南沦陷后,高艺珍带着子女躲进地窖。这个深达三米的地下空间仅有两平米,潮湿的土墙渗出冰水,孩子们的棉衣结满霜花。高艺珍每天趁夜色摸黑爬出地窖,用金镯子换高粱饼。1月24日傍晚,邻居王大娘偷偷塞给她半块发霉的饼子:“日本人在搜捕党国要员家属,你们千万躲好。”

韩复榘被处决的消息传到济南时,高艺珍正用破棉絮给最小的儿子裹脚。12岁的韩子华听见母亲压抑的抽泣声,悄悄把藏了三天的半块饼子推到她面前。突然,地窖口传来日军刺刀挑动木板的声响,四个孩子瞬间屏住呼吸,高艺珍死死捂住女儿的嘴,指甲几乎掐进肉里。

韩复榘的不抵抗政策早有端倪。1935年,他秘密与日本驻济南武官花谷中佐谈判,默许日军在山东设立特务机关。西安事变时,他通电支持张学良,彻底得罪蒋介石。1937年淞沪会战后,蒋介石调走韩复榘的重炮旅,韩认为这是“借刀杀人”,从此消极抗日。

处决韩复榘的军事法庭设在武昌。审判长何应钦宣读十大罪状时,韩复榘始终沉默。1月24日晚7时,特务以“换鞋”为名引他下楼,七颗子弹穿透后背。他倒在血泊中时,济南地窖里的高艺珍正用缝衣针给长子挑脚上的冻疮,血珠滴在破棉絮上,晕染成暗红的梅花。

高艺珍的逃亡之路异常艰辛。1938年2月,她带着孩子乔装成难民逃往西安,途中次子韩嗣燠染上伤寒。在洛阳火车站,她用最后一支金簪换了半碗小米粥,却被伪军抢走。1942年,她在北平摆摊卖香烟时,得知次子参军牺牲的消息,当场昏死过去。

韩复榘的死震动全国。冯玉祥在日记中写道:“向方(韩复榘字)死得冤枉,却也该杀。”李宗仁评价:“韩复榘若在,台儿庄会战未必如此艰难。”但更多人记住的,是济南地窖里那个攥着发霉高粱饼的女人。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高艺珍写信给北京市政府,请求归还被没收的房产。人民政府不仅归还房产,还对韩复榘作出客观评价:“抗日不力属实,但非汉奸。”

1957年,高艺珍病逝于北京。临终前,她把子女叫到床前:“你们父亲有错,但他没当过汉奸。”她的长子韩子华后来成为抗美援朝英雄,次子韩嗣烽在陕西参与铁路建设,四子韩嗣蟥留学奥地利。这些曾在地窖中瑟瑟发抖的孩子,最终在新中国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坐标。

韩复榘被处决是抗战初期的重大事件,既反映了国民党内部的权力斗争,也暴露了地方军阀与中央政府的矛盾。他的妻子高艺珍的命运,则是那个动荡时代无数家庭的缩影。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济南地窖里的枪声,永远回荡在民族记忆的深处。

文献来源:

1. 《蒋介石枪决韩复榘内幕》(中国新闻网)

2. 《韩复榘生平大事记》(中华书局《我的父亲韩复榘》)

3. 《高艺珍:从“山东王”夫人到普通市民》(寻史微鉴)

来源:与历史人物相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