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战创业板的南通联亚:三位美籍实控人为分红6800万,募资5000万补流,在美国收益连续2年为负,国内集采价低于同行,盲目扩产?摘要:南通联亚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亚药业”)的IPO问询回复函,像一本厚厚的“病历本”,记录着这家公司从科创板转战创业板的曲折历程。在反复翻阅其公开披露材料后,我们不禁发现诸多“症状”令人担忧——控制权动荡、收益分成诡异为负、产能扩张合理性存疑……
一份长达200多页的问询回复,竟藏着一家拟上市药企的诸多“难言之隐”。
南通联亚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亚药业”)的IPO问询回复函,像一本厚厚的“病历本”,记录着这家公司从科创板转战创业板的曲折历程。在反复翻阅其公开披露材料后,我们不禁发现诸多“症状”令人担忧——控制权动荡、收益分成诡异为负、产能扩张合理性存疑……
这一切都发生在一家自称“高端仿制药领军企业”的公司身上。它真的具备持续盈利能力和规范治理水平吗?
一、控制权:“三人转”能撑起一片天吗?联亚药业的实际控制权在报告期内发生两次重大变化。先是2023年9月,原实际控制人之一ZHANG SHUYI(张书毅)去世,实际控制人从四人变为三人。
随后2025年5月,公司又取消了特别表决权安排,导致实际控制人表决权比例从42.51%骤降至29.5%
《证券期货法律适用意见第17号》明确规定,实际控制人变更与否需综合考量股权结构、决策影响等因素。联亚药业虽咬定“控制权未发生变更”,但如此频繁且大幅的股权变动,难免令人怀疑公司治理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更令人玩味的是,三位实际控制人还签署了《一致行动协议》,约定“若未能协商一致,以ZHANG GUOHUA(张国华)的意见为准”(来源:问询回复函第83页)。这看似是稳定控制的举措,实则是以“协议控制”弥补股权控制力的不足——治标不治本。
二、收益分成:卖得越多,亏得越狠?联亚药业的收入模式中存在一个“奇葩”现象:收益分成收入竟可以为负。
其核心产品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在美国市场的收益分成在2023年、2024年分别为-1103万元和-1280.57万元(来源:问询回复函第100页)。也就是说,卖得越多,公司反而要从口袋里掏钱给经销商。
公司解释称是“因竞争激烈,经销商销售价格降低所致”。但这背后是否折射出公司对渠道和定价的失控?如果一款产品的销售模式长期“赔本赚吆喝”,其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何在?
更值得注意的是,该产品在国内集采中标价仅0.43元/片,远低于其他中标厂商的0.60-0.66元/片(来源:问询回复函第47页)。在国内外价格双重挤压之下,这款“明星产品”到底还能否赚钱?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三:高仿药,不需要啥研发,主要靠推广,所以研发费用率持续下降,推广服务费暴增
报告期内,公司应收账款账面余额分别为8272.23万元、1.17亿元以及1.35亿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5.04%、16.67%以及15.58%,应收账款逾期金额分别为1709.13万元、1321.11万元及2683.91万元,2022年至2023年逾期款项于次年年内基本回款。截至2025年4月底,2024年期后回款比例为98.60%。
对于生物医药类企业而言,研发的投入是竞争力参考的一大指标。
2022年-2024年,联亚药业研发费用分别为1.03亿元、8873.51万元以及1.02亿元,研发费用率分别为18.70%、12.67%以及11.74%,而同行业可比公司的研发费用率平均值则分别为20.99%、20.13%以及18.64%。
不难看出,联亚药业近三年研发费用率呈现出席下滑态势,且下降幅度也超过同行。截至2024年末,同行研发费用率平均值比联亚药业要高出6.9个百分点。
四:三位实控人为美国国籍,分红6800万对于此次上市,联亚药业计划募集资金9.5亿元,其中3.06亿元用于生产基地建设项目,2.66亿元用于研发中心建设项目,3.28亿元用于药物研发项目,以及5000万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招股书披露,2025年2月,公司2025年第一次临时股东会审议通过《关于2024年利润分配预案的议案》,同意向全体股东派发现金红利合计6800万元(含税)。截至招股说明书签署之日,公司实际控制人ZHANG GUOHUA(张国华)、PINNAMARAJU PRASADRAJU及ZHANG SHUQIANG(张书强)通过控制联亚开曼及五家境内员工持股平台合计控制公司29.4999%的股份。外界也关注到,这三位实控人都为美国国籍。
三、产能扩张:盲目扩产还是画饼充饥?联亚药业本次IPO拟募资9.5亿元,其中产业化基地项目建成后将新增10亿片剂和1亿颗胶囊产能
然而数据显示,2024年公司片剂产能利用率仅为96.27%,胶囊产能利用率为143.88%
在胶囊产能已明显不足的情况下,公司仍计划将大部分新增产能分配给片剂,这一决策的合理性存疑。此外公司称募投项目达产后可带来8.38亿元年销售收入
联亚药业的问询回复函中还有更多细节值得推敲:例如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因未能中选集采而停止生产;口服避孕药未被纳入医保,却计划在2025年启动国内销售……
从科创板撤回再到转战创业板,联亚药业的IPO之路可谓“一波三折”。面对这些“病历本”上的症状,投资者和监管机构都应保持警惕。
上市不是“带病闯关”的游戏,更不是“圈钱扩张”的捷径。联亚药业若不能对这些质疑给出更有力的回应,恐怕难以赢得市场的信任。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