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连夜召开罗永浩作战大会?西贝的敌人不是罗永浩,是时代变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5 16:16 1

摘要:一方是头部主播振臂一呼,直指预制菜与高价的“七寸”,瞬间点燃了公众积蓄已久的情绪。另一方是餐饮巨头悲壮“死磕”,创始人贾国龙宁可日损百万,也要“争个黑白”。

编辑:X

2025年9月的商业舆论场,无疑被西贝与罗永浩的这场“战争”彻底引爆。

一方是头部主播振臂一呼,直指预制菜与高价的“七寸”,瞬间点燃了公众积蓄已久的情绪。另一方是餐饮巨头悲壮“死磕”,创始人贾国龙宁可日损百万,也要“争个黑白”。

当罗永浩将炮口对准西贝时,许多人以为这不过是又一场流量人物与知名品牌间的口水战。毕竟,一方是自带话题的行业“颠覆者”,另一方是餐饮界的连锁巨头。故事的开局也确实如此,罗永浩连发二十多条微博,发起抽奖,悬赏征集线索,直指西贝使用预制菜却卖出高价。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的回应也堪称强硬,不仅矢口否认,甚至摆出了起诉的姿态。看上去,这似乎是一场围绕“预制菜”定义的攻防战。西贝手握着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今年刚刚出台的官方文件,那里面白纸黑字地写着,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算预制菜。

这本该是终结争论的“标准答案”,却成了点燃更大舆论的火星。西贝的公关团队大概以为抓住了救命稻草,立刻跟进,又是开放后厨参观,又是发布九宫格图片详解制作流程。

然而,正是这波操作,让西贝彻底输掉了消费者的心。图片里赫然出现的浓汤宝、大包装酱料,无情地戳破了大众对“后厨”的美好想象。

公众瞬间明白,原来争论的焦点从来就不是那个官方定义。人们愤怒的,是在西贝餐厅里,那份被期待的、热气腾腾的“锅气”,被这些工业化的半成品悄悄置换了。

西贝赢了定义,却在价值感上输得一败涂地。

消费者走进西贝,掏出人均上百元的钞票时,他们购买的究竟是什么?绝不仅仅是果腹的食物。这笔钱,本质上是为了一种价值承诺。消费者默认,高昂的定价背后,是新鲜的食材在后厨经过厨师精湛的技艺,猛火爆炒后,带着独特的烟火气息被端上餐桌。这份“锅气”,才是西贝高溢价的真正锚点。

然而,餐饮工业化的浪潮,正在侵蚀这个锚点。房租、人力、食材,三座大山压在所有连锁餐饮企业的身上。为了规模化扩张,为了维持利润,“去厨师化”成了唯一的出路。复杂的烹饪环节被前置到了中央厨房,门店则简化成一个高效的“总装车间”。

这本是行业求存的必然选择,是一种用效率换取生存空间的商业逻辑。可问题出在西贝享受了工业化带来的成本红利,却并未将这份红利以更亲民的价格转移给消费者。它试图让顾客继续为那个已经消失的“手作溢价”买单。

这就构成了一种深刻的价值背叛。当顾客发现,自己支付的“匠人费”,换来的只是标准化的“料理包加热服务”时,那种被欺骗的感觉,远比菜品好不好吃更伤人。

如果说价值背叛感是导火索,那么长期存在的信息黑箱,则是引爆这场危机的真正炸药。比吃工业料理包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是花了冤枉钱还被蒙在鼓里。

餐饮行业对于预制菜的使用,长久以来都奉行一种“秘而不宣”的潜规则。行业内部有着复杂的分类,什么即食、即热、即烹、即配,但在消费者的认知里,标准异常简单:不是厨师现场从零开始做的,就都是预制菜。

西贝的公关团队显然没能理解这两种认知之间的巨大鸿沟,他们固执地在法律定义上纠缠,却完全忽视了消费者的情感诉求。他们不明白,信任,远比定义更重要。

隔壁的老乡鸡,同样大规模使用预制菜,却大大方方地在菜单上标注出来,价格也足够亲民。它把选择权交还给了消费者,你情我愿,童叟无欺。这种坦诚,反而为它赢得了市场的尊重和好感。这足以证明,消费者讨厌的从来不是预制菜本身,而是消费过程中的不透明和被动。

罗永浩更像是一个捅破窗户纸的人。他精准地点燃了公众心中积压已久的,对整个餐饮行业信息不透明的怨气。西贝因为其全国性的知名度和高昂的定价,不幸成了这个巨大情绪的“出气筒”,独自承担了整个行业的信任赤字。

这场风波对西贝而言无疑是惨烈的,但它也为整个餐饮行业支付了一笔昂贵的“学费”。它用自身的公关危机,撕开了行业光鲜外表下的“遮羞布”,让所有人去重新思考未来的出路。

可以预见,未来的餐饮市场将朝着两个方向清晰分化。是像老乡鸡那样,坦诚布公地拥抱工业化,将极致的性价比作为核心竞争力。它们卖的就是标准、高效和稳定,并且对此毫不讳言。

或者是坚守传统手艺的匠人餐厅。它们或许规模不大,但坚持新鲜采购、后厨现做,用独特的“锅气”和无法复制的体验来支撑高昂的客单价。消费者为这份匠心和体验心甘情愿地买单。

最危险的,恰恰是试图在中间模糊地带游走的品牌。它们既想享受工业化的效率和低成本,又想攫取手作品牌的高溢价,同时还对这一切遮遮掩掩。西贝的教训表明,这条路已经走不通了。

“真诚”和“透明”,将成为餐饮业新的核心竞争力。是否使用预制菜,菜品来源如何,这些过去被藏在后厨的信息,未来将成为品牌定位的一部分。选择权,必须真正交还到消费者手中。

西贝的这场危机,其建设性意义或许远大于破坏性。它以一种激烈的方式,推动了消费者“知情权”意识的全面觉醒,也可能会加速相关行业规范和法规的完善。

餐饮业的后厨,不能再是一个“薛定谔的猫”——在被揭开盖子之前,永远处于既是现炒又是预制的量子叠加态。

消费者需要的,并非一道完美无瑕的菜,而是一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选择。

这场风波的真正终局,或许就是整个行业集体向消费者打开那个神秘的“黑箱”,让真诚,成为菜单上最珍贵的那一道调味品。

新周刊《西贝们最该做的,不是忙着和罗永浩打官司》

来源:影史奇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