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几何时,“卖脸”成了很多人眼中的“赚钱捷径”。几百美元就能进账,只需要授权自己的脸,AI公司就能“复制”出你的数字分身,帮企业拍广告、做客服、讲解产品,听起来像是科技红利的最新风口。
曾几何时,“卖脸”成了很多人眼中的“赚钱捷径”。几百美元就能进账,只需要授权自己的脸,AI公司就能“复制”出你的数字分身,帮企业拍广告、做客服、讲解产品,听起来像是科技红利的最新风口。
但很快,第一批“把脸卖给AI”的人就后悔了。他们没想到,一次看似轻松的合作,竟成了无法控制的风险源头。自己的脸,变成了卖假药、预言世界末日、甚至为政党站台的工具。
纽约演员Scott就是“卖脸”后悔的典型。他以为只是一次普通的AI项目合作,结果750美元换来的是无数个“数字分身”,甚至还有一个在说西班牙语帮别人卖保险。看到视频的那一刻,他愣住了:“我的天,怎么会变成这样?”
但一切都晚了。合同里早就藏着“无限场景使用”的条款,他的脸可以被用于任何形式的内容,任何语言,任何国家。而他,只拿到了750美元和一次旅游。
另一位演员Adam Coy也没逃过。他把脸和声音以每年1000美元的价格授权给某奢侈品牌,几个月后,自己的AI分身成了“来自未来的预言家”,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灾难预告。虽然不涉黄赌毒,但那种科幻感和不适感,依然让他不寒而栗。
更离谱的是,韩国演员Simon Lee的数字分身,居然摇身一变成了“妇科医生”,在TikTok上大力推荐“柠檬香蜂草减肥茶”“冰浴祛痘法”这类可疑产品。他气得跳脚:“这根本就是诈骗!”可惜,合同规定他无权要求删除。
最糟的是英国模特Connor Yeates。他用4600美元三年授权了自己的脸,后来却看到自己的分身出现在某非洲政变领导人的宣传片中。另一位演员Dan Dewhirst也被用来传播假新闻。他们都表示:这种经历对心理健康造成了严重打击。
这些案例说明:哪怕合作对象是正规大公司,也无法保证你的脸不会被滥用。AI公司很难管控下游客户的使用方式。而一旦“分身”生成,原始授权人就完全失去了控制权。
“卖脸”这门生意为什么越来越红火?因为对AI公司来说,这是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
早期,AI训练人脸靠的是像Amazon Mechanical Turk这样的众包平台,一张脸只需几分钱。但现在,行业开始追求“精品路线”:用几百美元收购一张真实人脸的完整授权,然后生成无限分身,服务于各种商业场景。
比如,Synthesia、HeyGen等公司通过批量生产数字人,年收入已达数亿美元。一次性投入几千美元,换来的是高频使用、无限语言和无限场景的AI代言人,回报极高。
拍摄流程也极其高效:演员半天拍完、AI加上绿幕和提词器,就能生成多语言、多用途的虚拟人。客户填脚本,系统自动“演戏”。基础版甚至免费,专业版也不过几百欧元,企业用起来成本低、效率高。
更关键的是:AI生成的视频可以永远使用,边际成本几乎为零。而演员们,一次性收钱后,权利就被“买断”了。合同中常见“永久、不可撤销、全球范围”等字眼,意味着他们无法反悔、无法叫停。
数据平台如Generated.Photos、Getty Images也在这场游戏中扮演重要角色。前者提供合成脸库,年费不到200美元;后者通过出售“版权清洁”的图片,每张收费300到500美元,年入近10亿美元。
而从下游看,这门生意的参与者越来越多:从企业培训、AI主播、广告宣传,到娱乐游戏、大型社交平台,大家都在抢这一波“数字人红利”。
从表面上看,“卖脸”是个双赢:演员能挣钱,企业能省钱。但背后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
一旦脸可以像版权和商标一样被买卖、抵押、复用,它还是你的吗?它还是你“个人属性”的一部分吗?还是已经变成了冷冰冰的“数字资产”?
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法律、伦理和社会治理的问题。
目前,头部公司如Synthesia已经开始“补锅”:加强审核机制、拉黑敏感内容、推出退出机制。但这些措施能否真正保护个体权益,仍待时间检验。
正如商业律师Alyssa Malchiodi所说:“这不是AI合成的脸,而是真人。”她提醒所有想“卖脸”的人:别只看眼前那几百块,一定要搞清楚合同内容再签字。
毕竟,轻松拿到的钱,可能换来的是长期的不安、纠缠,甚至伤害。
来源:墨兰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