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十四五”】守正创新担使命 凝心聚力谱新篇——吉林市教育局“十四五”期间宣传思想工作成果综述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5 16:12 1

摘要:“十四五”以来,吉林市教育系统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将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置于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的战略高度,锚定建设“教育强市”目标,奋力书写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时代答卷。为全景式展现“十四五”期间我市教育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凝

吉小育说

“十四五”以来,吉林市教育系统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将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置于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的战略高度,锚定建设“教育强市”目标,奋力书写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时代答卷。为全景式展现“十四五”期间我市教育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凝聚加快建设教育强市的磅礴力量,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市教育局精心策划推出“回眸‘十四五’教育绽芳华”系列专题报道。本系列报道将深入盘点各条战线、各个领域的生动实践与丰硕成果。本期推出《守正创新担使命 凝心聚力谱新篇——吉林市教育局“十四五”期间宣传思想工作成果综述》,敬请关注。

“十四五”以来,吉林市教育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创新举措筑牢思想根基,以多元载体凝聚奋进力量,全方位营造良好的教育宣传氛围,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

教育故事传千里

打造教育传播高地。吉林市教育局全力构建“微信+网站+视频号”的全媒体宣传矩阵。《非凡十年 吉林市交上满意“教育答卷”》等深度报道被十余家媒体转发。精心编纂140万字的《琢玉春秋—吉林市教育纪事》,以史志形式记录教育发展历程,传承吉林市教育文化。“吉林市教育大讲堂”公益讲座播放量超10万人次,展现了教育系统的担当与作为。聚焦重大主题宣传。围绕党的二十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等重要节点,开展主题宣讲会、报告会、主题党(团、队)日活动超300场次,以丰富的载体形式精准发力,紧扣时代脉搏传递教育声音,立足育人使命凝聚奋进力量,为教育系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精神动力。加大主流媒体宣传。以“传统媒体做深度,新媒体做流量,电视台做导向”为目标,与江城日报、晚报,雾凇融媒、中国教师报等权威媒体、官方媒体深度合作,形成“政务媒体+主流媒体”的宣传格局,深入挖掘教育教学亮点、师生感人事迹等,积极传递教育正能量,弘扬教育家精神。

文明之花绽校园

精神硕果满枝头

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倡导各校结合自身历史底蕴和地域特色,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工作,全市直属学校参与率达100%。56所市级文明校园通过复查验收,7所学校入选省级文明校园,6所学校荣膺全国文明校园称号。巩固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百千万”志愿服务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志愿服务成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亮丽名片。扎实推进教育系统创建文明城市工作,通过“小手拉大手”“校园带社区”活动,坚持校园文化建设与城市文明氛围相互促进,辐射带动周边环境改善,深入直属学校指导创建工作,为文明城市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教育活力。拓展教育实践基地。实施“双百阵地”创建活动,深入推进青少年“筑基”工程,打造吉林市朝鲜族实验小学和吉林市第七中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地“红石榴”特色体验馆,其中吉林市朝鲜族实验小学校、吉林市统战文化中心被省委教育工委作为首批“全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先行校和教育实践基地”。

思政改革启新程

铸魂育人谱华章

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多途径补齐思政课教师,逐步壮大“思政课”教师队伍。发挥教育学院、教科所一体化研培作用,通过“订单式”专题研训、域外高级研修培训、思政讲堂等线上线下培训,大力提高思政课教师专业水平。近三年共有11名思政教师入选省级“年度影响力人物”,42名思政教师在省级“精彩一课”展示活动中获奖,7个案例获教育部推介,展现出吉林市思政教师的卓越风采。拓展思政育人途径。创新开展全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区域共同体”活动,建立14个大中小一体化思政区域共同体,覆盖10所高校,168所学校,各地各校依托“区域共同体”,每学期组织开展思政教学交流活动,积极推动“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思政课程与地方校本教材有效衔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有效衔接。2022年至今承办、开展10余次省、市规模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集体备课活动,通过跨学段开展“同课异构”,打破学段壁垒,促进不同学段教师交流。连续三年承办全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展示活动,6万余名思政课教师在线同步观看直播,活动在《光明日报》《中国新闻网》等多家平台报道。

四年耕耘,硕果盈枝。吉林市教育系统以思想引领塑造教育灵魂,以宣传创新讲好教育故事,以底线思维守护教育平安。站在新的起点,将继续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让宣传思想工作更富时代感、更具影响力,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教育力量。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