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记者走进姚村镇果农董士松的板栗园,分享秋收的喜悦。硕果摇枝,板栗刺苞在秋风中“咧嘴儿笑”,露出一颗颗红亮亮的板栗果。董士松挥动竹竿,一下一下扑打大树的枝头,竹杆起落间,一串串刺苞儿簌簌坠地。随后,董士松穿行树下,捡拾刚刚打落的刺苞。编织袋装满了,拎到树荫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金秋时节,姚村镇4000亩板栗迎来了开杆采收季。板栗园里,处处竹竿挥动,山野的空气中弥散着板栗果的清香。
近日,记者走进姚村镇果农董士松的板栗园,分享秋收的喜悦。硕果摇枝,板栗刺苞在秋风中“咧嘴儿笑”,露出一颗颗红亮亮的板栗果。董士松挥动竹竿,一下一下扑打大树的枝头,竹杆起落间,一串串刺苞儿簌簌坠地。随后,董士松穿行树下,捡拾刚刚打落的刺苞。编织袋装满了,拎到树荫下倾倒在地上,蹲下来,用剪刀把藏在刺苞中的板栗果剔剥出来,一会儿功夫,板栗果盛满了竹篮。
“最早上市的是‘处暑红’,已经采了十来天,收成还不错,每天能收一两百斤。傍晚时送到隔壁广德市誓节镇石鼓村去卖。量大的时候,一个电话他们就开车上门来收,批发价在四到五元一斤。”蹲在地上剥板栗的董士松与记者聊了起来,“我们这儿是山区,高山气候、砂石土壤,长出的板栗脆甜可口,粉质适中,耐储存。除了批发给广德的客商,也有游客上门采购,销路不愁。”
据了解,1964年出生的董士松,家住该镇姚村社区屋基村组。近年来,勤劳的董士松利用自家荒山荒地种植板栗树,营造了两处板栗园。“总的有十来亩,早熟和迟熟的品种都有,‘处暑红’采罢了,接着采‘油栗子’,最后采‘大红袍’,前前后后要忙小个把月,每年卖板栗的收入有2万多元。”
谈及下一步计划,董士松说。“明年开春,把一部分老板栗树锯了嫁接‘大红袍’,这种板栗又大又红,好看、有卖相。板栗林里,准备再套种一些茶叶,果茶共生,互不影响,增加收入。”
“板栗是姚村镇近年来培育的“一村一品”生态产业,7个村(社区)都有,集中种植区域是天子湖、潘村、红旗等村,全镇总面积约4000亩”。该镇农业农村办公室工作人员姚勇军说,“今后的发展路子,就是要把小板栗做成大产业,一是扩大规模,积极引导和扶持村民见缝插绿——利用荒山岗地或房前屋后空闲地块种植板栗;二是优化和改良板栗品种,既丰产又增收;三是拓宽营销渠道,让姚村板栗不愁卖。”
本文来自【皖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