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贵州乌江南源和北源交汇处的三岔河畔,有一个美丽的苗族村寨——化屋村(原名化屋基),这里三面临水,是乌江源百里画廊的核心景区,来此旅游的游客都会被青山秀水、苗族刺绣和载歌载舞的苗族群众吸引。
在贵州乌江南源和北源交汇处的三岔河畔,有一个美丽的苗族村寨——化屋村(原名化屋基),这里三面临水,是乌江源百里画廊的核心景区,来此旅游的游客都会被青山秀水、苗族刺绣和载歌载舞的苗族群众吸引。
寨前的鸭池河段上,东风发电厂的大坝在此矗立,作为贵州乌江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乌江公司”)的母体电站之一,源源不断地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输送着清洁电能。
贵州是一片绿意盎然的大地,也是一片红色滋养的土地,更是一片忠诚实干的沃土。
作为中国华电在黔重要能源企业,乌江公司秉持“地方所需、企业所能”原则,主动融入服务贵州省大力实施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和努力实现“四区一高地”主定位,坚决守牢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积极投身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贵州新风采作出乌江贡献。
在统筹发展和生态中闯新路
在中国西南的崇山峻岭中,乌江如同一道碧绿的绸带,蜿蜒奔流于贵州高原的喀斯特地貌之间。这条贵州第一大江,水能资源丰富,是我国13大水电基地之一,被誉为“水电富矿”。负责开发的乌江公司勇担使命,以河为伴,走出了在环保中建设、在建设中保护、在保护中总结、在总结中发展的新路子,同时,也打破了“喀斯特地区不能建高坝”的论断,乌江渡、东风、构皮滩等9座水电站相继完建,犹如嵌在绸带上的宝石,熠熠生辉。
“我们要做的不只是利用河流,更是修复一条生命之河。”在开发梯级电站的过程中,乌江公司牢牢把握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机遇,按照“守护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乌江”的思路,注重工程建设和生态保护相融合,洪家渡水电站的吱嘎阿鲁湖、思林水电站的白鹭湖等成为当地的旅游景点。此外,该公司在乌江干流上建设了两座鱼类增殖放流站,在乌江流域开展岩原鲤、白甲鱼、中华倒刺鲃等珍稀鱼种放流,有效保护了生物的多样性。
与此同时,乌江公司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依托5G、北斗卫星和AI算法,建成全国首个大数据驱动的多目标调度与安全运行智慧决策平台,该平台可实时跟踪梯级电站下泄流量,并提出优化建议,工作人员据此进行调节,以保障乌江梯级电站生态流量达标。
在助力富民和兴村中展作为
“这段时间天气变化大,气温忽高忽低,大棚里的羊肚菌种植一定要科学管理,马虎不得。”乌江公司相关负责人蹲在大棚中,与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淇滩镇茶坪村的第一书记张毅交流着。张毅是该公司所属构皮滩发电厂水工部主任,也是该公司派往茶坛村帮扶的第四任“第一书记”。
一直以来,乌江公司把建一座电站、促一方发展、惠一方民生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职责,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组织捐款捐物,架设桥梁,新建公路,复建移民集镇,捐建希望小学,修建产业路通村路串户路,建设“万亩茶乡”,开展肉牛养殖、羊肚菌种植……累计投入资金近1.5亿元,派出帮扶干部40人。
从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到服务乡村振兴,乌江公司始终步履不停、笃行不怠,足迹遍布了贵州省黔南州贵定县,毕节市大方县、赫章县,安顺市普定县,遵义市播州区、余庆县,铜仁市沿河县、印江县等多个贫困县,为铺展开一幅乡村全面振兴的美丽图卷描绘了乌江色彩。
未来,乌江公司将坚定履行“奉献清洁能源、创造美好生活”的企业使命,坚持用乌江绿电赋能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倾情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在产业引进、资金支持、人力帮扶上持续发力,为深化“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作出贡献。
来源:中国电力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