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贝与罗永浩事件中,就知道国人对饮食的态度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5 15:13 1

摘要: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在事件爆发后,第一时间否认品牌使用预制菜,强调 “中央厨房预处理≠预制菜”,并依据国家六部门对预制菜的定义(需预包装且不得添加防腐剂)自证 “清白”。这一策略看似符合合规要求,却忽略了消费者对 “工业化加工” 的天然抵触情绪。例如,西贝儿童餐中

初期强硬对抗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在事件爆发后,第一时间否认品牌使用预制菜,强调 “中央厨房预处理≠预制菜”,并依据国家六部门对预制菜的定义(需预包装且不得添加防腐剂)自证 “清白”。这一策略看似符合合规要求,却忽略了消费者对 “工业化加工” 的天然抵触情绪。例如,西贝儿童餐中的鸡翅和西兰花采用冷冻包装(鸡翅保质期 9 个月,西兰花 24 个月),但品牌客服仍坚称 “每天现煮”,这种表述矛盾引发公众对西贝诚信度的质疑。

自证困境与舆情反噬

为回应外界质疑,西贝开放后厨供公众参观,却被媒体拍到员工用漏勺清理下水道残渣、部分食材存在隔夜情况,甚至出现 “2024 年生产的肉制品用于员工餐” 的画面。这种 “自证变自曝” 的局面,直接导致北京六里桥旗舰店午间等位桌数从 140 桌骤降至 37 桌,全国门店日营业额蒸发超百万元。

整改与致歉的滞后性

在持续的舆论压力下,西贝于 9 月 15 日发布致歉信,承诺将儿童餐牛肉酱、鳕鱼条等产品改为门店现做,烤羊肉串改为现切现烤,并缩短食材保质期。但这些整改措施被部分消费者视为 “亡羊补牢”,且整改时间表(2025 年 10 月前完成)过长,难以立即挽回消费者信任。

核心诉求与舆论动员

罗永浩始终向外界强调 “消费者知情权”,其通过直播展示西贝后厨配料表(如葱香烤鱼含 18 种添加剂)、悬赏 10 万元征集西贝违规证据等行为,成功将事件转化为 “透明化 vs 行业潜规则” 的全民讨论话题。他在 9 月 13 日曾宣布 “停战”,但因贾国龙私下称其为 “网络黑社会”,随即启动法律反击,计划起诉贾国龙侵害名誉权,并发起集体诉讼追究西贝虚假宣传责任。

专业律师团队介入

法律界人士分析,若罗永浩能证明西贝在宣传中刻意规避预制菜属性(如将冷冻调理品称为 “现做”),则可能触发《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 55 条的三倍赔偿条款,甚至推动行业 “预制菜明示” 的强制立法进程。目前,已有超 2 万名消费者在社交媒体表示愿意加入集体诉讼。

法律博弈成关键

分析认为,若罗永浩的诉讼成功,可能迫使西贝支付高额赔偿,并推动餐饮行业建立 “预制菜明示” 制度。参考 2023 年 “李佳琦眉笔事件” 的处理模式,西贝大概率会通过公开道歉、落实整改措施及部分赔偿达成和解,但品牌信任重建需至少 1-2 年时间。

行业连锁反应

老乡鸡、大米先生等连锁餐饮品牌已迅速跟进,在菜单标注 “预制菜” 或开放后厨直播。随着国家卫健委《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即将出台(草案要求强制餐饮企业披露预制菜使用情况),此次事件可能成为行业规范化发展的分水岭。预计 2025 年底前,80% 以上的连锁餐饮企业将建立预制菜标识体系。

消费者教育与市场分化

事件将加速消费者对预制菜的认知分层:一线城市消费者更关注 “知情权”,下沉市场消费者则更在意 “性价比”。西贝若无法在价格(人均 85 元)与品质(现制感)之间找到平衡,可能失去中高端市场份额,而主打 “透明化” 的新兴品牌(如胖东来)将获得更多增长机会。

万亿市场的崛起

2025 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预计突破 6173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 29.2%,其中 C 端(个人消费者)增速超 50%,县域市场订单量同比增长 230%。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三大因素:

懒人经济:数据显示,70% 的消费者每周至少购买一次预制菜,25-35 岁年轻群体占比超 40%。供应链升级:冷链物流覆盖率从 2020 年的 65% 提升至 2025 年的 85%,配送成本降低 20%-30%。政策支持:六部门《关于加快推进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中央厨房数量增至 3 万家,规模化生产使原材料损耗率从 15% 降至 5% 以下。接受度的分层高线城市:80% 的一线消费者接受 “预制菜 + 现制混搭” 模式,愿意为便捷支付溢价,但 60% 的消费者要求强制标注预制菜成分。下沉市场:三四线城市消费者更关注价格,53.2% 的受访者反对 “花高价吃预制菜”,但县域市场对 “家庭分享装” 预制菜需求旺盛,2025 年相关订单量同比增长 230%。核心痛点与数据支撑知情权缺失:78.1% 的消费者反映餐厅未提前告知使用预制菜,71.33% 的消费者对隐瞒行为感到不适。品质争议:49.27% 的消费者担忧预制菜中存在非法添加剂,且蔬菜类预制菜维生素损失率达 30%-50%,“锅气缺失” 成为消费者识别预制菜的主要依据。价格合理性:西贝 89 元 “葱香烤鱼” 使用冻鱼且配料表冗长,对比同类预制菜产品价格高出 30%,引发消费者对 “高价低质” 的批评。
标准化与透明化

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审查,要求预制菜不得添加防腐剂,并首次将餐饮企业使用预制菜纳入强制信息披露范畴。这一标准将倒逼企业优化产品配方(如西贝计划将儿童餐牛肉酱改为门店现炒),并推动 “零添加” 预制菜产品占比从 2024 年的 15% 提升至 2025 年的 30%。

消费场景分化B 端主导:连锁餐饮仍是预制菜主力买家(占比 75%),但中小餐饮企业可能因合规成本上升(预计推高 15%-30%)退出市场。C 端创新:针对健身人群的 “控卡套餐”(每餐 300 大卡)、面向银发族的 “软糯易嚼” 预制菜等细分品类增速超 50%,成为市场新增长点。地域差异与文化冲突

一二线城市消费者偏好 “精致即烹” 类预制菜(如盒马帝王蟹预制菜年货节销售额增长 118%),三四线城市消费者更接受 “高性价比单品”(如酸菜鱼、佛跳墙)。这种差异要求企业在供应链布局上采取 “区域化策略”,例如北方市场增加酱肘子类预制菜,南方市场主打海鲜类预制菜。

西贝与罗永浩的冲突,本质上是 “工业化效率” 与 “消费者情感需求” 的碰撞。对老百姓而言,这场风波既是一次消费者知情权的启蒙(71% 的受访者支持强制标注预制菜),也是一次对餐饮行业信任的考验。未来,随着国家标准落地和消费分级深化,预制菜市场将呈现 “头部集中化、中小差异化” 的格局 —— 能够平衡透明化、品质与价格的品牌(如胖东来、老乡鸡)将胜出,而依赖信息不对称的企业将被市场淘汰。这场争议最终可能成为中国餐饮工业化进程中的关键转折点,推动行业从 “野蛮生长” 迈向 “规范发展”。

来源:忘记一朵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