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954字 阅读4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18岁的大一学生突然出现了持续高烧、咽痛和全身乏力的症状。他原以为只是普通感冒,吃了点退烧药就继续上课。可三天之后,体温不仅没降,反而升到了39.5℃,人也越来越虚弱,连走路都开始气喘。
室友劝他赶紧去校医院检查。医生一看情况不对,立刻建议转院。血常规、C反应蛋白、胸片都查了,结果却没发现明确感染源。医生建议他做HIV抗体检测时,小程犹豫了一下,最终点头答应。
两天后,结果出来:HIV抗体阳性。
得知结果后,小程几乎是崩溃的。他回忆,在校外酒局上认识了一位网友,几杯酒下肚后,两人发生了无保护的性行为。“当时也知道有风险,但想着对方看着挺正常,而且就一次……应该不会那么倒霉。”他说。
这正是问题的关键。HIV感染早期多数没有明显症状,即使出现也很容易被误以为是感冒、流感或慢性疲劳。等到身体发出严重警报,往往已经进入感染中期,病毒在体内肆意复制,伤害免疫系统。
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科专家指出,像小程这样的年轻人感染HIV的比例正在上升,性传播依旧是我国HIV感染的主要途径,尤其是男男性行为者和异性无防护性行为人群。
很多人谈“艾”色变,要么恐慌过度,要么讳莫如深。但真正的问题在于——对它的误解和忽视。
感染HIV≠立刻患上艾滋病。HIV感染从初期到发展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一般需要数年时间。只要及时发现并接受规范抗病毒治疗(ART),大多数患者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学习、工作。
目前,我国国家免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项目已覆盖全国所有县区,只要确诊,就能接受终身免费的抗病毒治疗。这意味着,只要不逃避、不拖延,HIV感染者完全可以“带病生存”,甚至结婚生子。
但问题是,很多人像小程一样,在行为发生后抱有侥幸心理,不主动检测,也不愿面对风险。直到病情发展,再回头已晚。
HIV病毒侵入人体后,首先攻击的就是CD4+T淋巴细胞,这是人体免疫系统的“指挥官”。在感染初期(一般为2-6周内),病毒快速复制,免疫系统作出激烈反应,引发“急性HIV感染期”症状,包括:持续高热,嗓子肿痛,全身酸痛,淋巴结肿大,有时伴随皮疹、腹泻。
这套症状和流感极其相似,极易被误诊为病毒性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但不同的是,这种“感冒”持续时间更长,普通退烧药无效,且病人常感到“浑身不对劲”。
如果此时能提高警惕,进行HIV抗体和病毒载量检测,就有机会在最早期发现并阻断病毒扩散。
“他看着很干净”“我身体没异样”“只是一次,应该没事”——这些都是典型的侥幸心理。
事实上,HIV感染与外貌无关,与次数无关,只与行为有关。一次无保护性的性行为,就可能感染HIV,尤其是对方的健康状况并不透明。
权威数据显示,我国报告的HIV感染者中,15—24岁年龄段的青年占比呈上升趋势,大学生群体成为“隐形高危区”。
专家建议,如果发生过以下行为,务必在4—6周后进行HIV检测:
无保护的性行为(不论对象性别)
与陌生人或临时性伴侣发生关系
酒后、夜店等场合的性接触
共用针具(如纹身、吸毒等)
检测可在正规医院、疾控中心、或社会组织的匿名检测点进行,有些地方还提供免费匿名检测包邮服务,保护隐私,方便快捷。
我们不能也不应对HIV感染者歧视或隔离,他们是病患,不是罪人。但每个人都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学会正确预防。
预防HIV的三道防线:
使用安全套:这是最直接有效的阻断手段,不论是异性还是同性行为。
定期检测:每年至少一次HIV检测,尤其是有高危行为人群。
暴露后预防(PEP):在高危行为后72小时内服用抗病毒药物,可大幅降低感染风险。全国多地三甲医院感染科均开设PEP门诊。
对了,还有一种叫暴露前预防(PrEP)的方案,适用于高风险人群(如多性伴、男男性行为者等),每天按计划服药,可在暴露前就建立免疫屏障。
小程最终被确诊为急性HIV感染期,在医生指导下立即开始抗病毒治疗。幸运的是,由于发现较早,病毒尚未大规模破坏免疫系统,后续恢复的几率很高。
“我现在每天按时吃药,医生说情况稳定就能回学校了。”他说,“只是后悔太晚面对。”
医学上常说:最可怕的不是病毒,而是无知与拖延。在身体异常时,不要轻信“自己能扛”,更不能对高危行为报以侥幸心理。早发现,早治疗,才是自我保护的最好方式。
参考资料: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艾滋病防治工作进展报告》.2024年12月
[2]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诊疗指南(2022年版)》
[3] 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科专家访谈.《青年HIV感染现状与干预策略》. 健康时报.2025年1月
来源:中医益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