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岁夫妻双双中毒!医生:没有特效解毒剂,不要随便采摘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9 09:59 2

摘要:夜幕降临,浙江杭州的街头依然喧嚣。急促的救护车鸣笛声划破夜空,一对夫妻被紧急送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病床上,42岁的李女士和她的丈夫张先生脸色苍白,满头冷汗,手里还攥着一簇橙黄色的花朵——他们认定这就是“黄花菜”。“长得跟黄花菜一模一样,谁能想到

夜幕降临,浙江杭州的街头依然喧嚣。急促的救护车鸣笛声划破夜空,一对夫妻被紧急送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病床上,42岁的李女士和她的丈夫张先生脸色苍白,满头冷汗,手里还攥着一簇橙黄色的花朵——他们认定这就是“黄花菜”。“长得跟黄花菜一模一样,谁能想到这么毒啊!”李女士虚弱地说,声音里带着后怕和无奈。

这对平凡夫妻的遭遇,像一记警钟敲响在每个热爱生活、喜欢尝鲜的人心头。他们不过是想从公园采点“野花”回家煮顿饭,却差点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究竟是什么让这顿“时鲜”变成了“毒宴”?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场误食风波背后的真相,以及那些藏在路边野花里的健康隐患。

李女士,42岁,是个地地道道的杭州人。她是个全职家庭主妇,平时最大的乐趣就是操持家务和带孩子。闲暇时,她喜欢到家附近的公园散步健身,呼吸新鲜空气,顺便欣赏花草。她的丈夫张先生,45岁,在一家物流公司做司机,每天早出晚归,生活规律而简单。夫妻俩身体一直不错,除了偶尔的小感冒,几乎没怎么进过医院。

最近,公园里一丛丛橙黄色的花朵吸引了李女士的注意。这些花儿纤细修长,像极了她小时候妈妈晒干用来炖汤的黄花菜。花瓣微微卷曲,颜色艳丽,凑近一闻还有股淡淡的清香。“这不就是黄花菜吗?超市里卖得那么贵,公园里居然有现成的!”李女士心动了。她随手揪了一把,兴冲冲地带回家,打算给老公露一手。

张先生下班回家,看到桌上摆着一盘煮粉干拌“黄花菜”,还夸了老婆一句:“你这手艺越来越好了,菜市场淘到这么新鲜的货?”李女士得意地笑了笑,说:“哪是菜市场的,这是我从公园里摘的,纯天然!”夫妻俩你一筷子我一筷子,吃得津津有味,觉得这顿饭既省钱又有情调。

谁能想到,这顿“天然美食”竟成了噩梦的开端。

晚饭后不到一小时,夫妻俩的脸色就变了。先是肚子一阵绞痛,接着开始上吐下泻。起初,他们以为是吃坏了肚子,没太在意。可没过多久,情况急转直下——几十趟厕所跑下来,两人虚弱得连站都站不稳,只能瘫在床上抱着脸盆狂吐。张先生还撑着最后一点力气,给李女士递水,可自己一转身,又是一阵头晕目眩。

“不对劲,太不对劲了!”李女士捂着肚子,声音颤抖地说。她回忆起晚饭吃的“黄花菜”,突然灵光一闪:“会不会是那花有问题?”张先生也反应过来,赶紧从厨房翻出剩下的花样本揣在兜里,拨通了120急救电话。救护车赶到时,夫妻俩已经连说话的力气都没了,每隔几分钟就排出水样粪便,症状骇人听闻。

急诊科里,医生护士忙成一团。浙大一院急诊科接诊了这对夫妻。他一眼认出患者带来的花样本,低声对同事说:“又是误食大花萱草,秋水仙碱中毒,赶紧抢救!”时间就是生命,医护团队迅速展开行动:大量补液、维持电解质平衡、对症支持治疗……经过几个小时的奋战,夫妻俩终于脱离危险,脸色渐渐恢复了血色。

病床上,李女士握着丈夫的手,眼泪止不住地流:“我就是想省点钱,做顿好吃的,怎么就把自己作进了医院呢?”张先生拍拍她的手,安慰道:“没事,咱们命大,以后可不敢乱摘东西吃了。”

这场惊魂记的罪魁祸首,正是那丛看似无害的大花萱草。很多人乍一看,都会觉得它跟超市里卖的黄花菜长得像亲兄弟。可实际上,这俩虽是“近亲”,命运却天差地别。

萱草是个大家族,在植物学上属于萱草属,全世界有几十个品种。咱们常吃的黄花菜(学名Hemerocallis citrina)是其中一种,而大花萱草(学名Hemerocallis hybrida)则是另一种。它们都开橙黄色的花,都长着细长的花瓣,但内在却藏着截然不同的秘密。

黄花菜是食材界的“老实人”。它含有少量秋水仙碱,但经过晒干加工,毒性会大幅降低,成了炖汤、炒菜的好搭档。不过,即便是鲜黄花菜,也得小心处理——必须反复浸泡、焯水,去掉大部分毒素,否则吃多了照样中招。

大花萱草就不一样了。它是花坛里的“美人”,专门用来观赏,压根儿没打算给人吃。它体内的秋水仙碱含量高得吓人,高温烹煮也分解不了。陆远强主任解释:“秋水仙碱本身无毒,但进入人体后会代谢成二秋水仙碱,毒性极强,能直接刺激消化道,引发恶心、呕吐、腹泻,甚至损伤肝肾、抑制骨髓造血功能。严重时,还可能麻痹呼吸中枢,导致死亡。”

更可怕的是,秋水仙碱中毒没有特效解毒剂!一旦误食,医生只能通过催吐、洗胃、补液等手段尽量减轻毒性,剩下的就看患者自己的造化了。据统计,成年人一次吃下100克鲜黄花菜(约含0.1-0.2毫克秋水仙碱)就可能中毒,而7-65毫克秋水仙碱足以致命。试想,李女士夫妻俩一顿饭吃了多少“野花”?想想都后怕。

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理解秋水仙碱的威力,我们来看看医学界的说法。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PubMed)收录的一项研究指出,秋水仙碱是一种细胞毒性物质,常用于治疗痛风和家族性地中海热,但剂量稍有不慎就会引发急性中毒。英国《柳叶刀》(The Lancet)也曾报道过类似案例:一名园艺爱好者误食自家种植的萱草花,短短几小时就出现多器官衰竭,最终抢救无效去世。

陆远强主任补充道:“秋水仙碱中毒的症状很典型。先是胃肠道反应,像恶心、腹泻,然后可能出现血尿、便血。如果毒性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波及全身,严重者需要血液净化治疗,比如透析。可即便如此,能不能救回来还得看运气。”

更别提公园里的花了。为了美观,这些绿化带里的萱草经常被喷洒农药、施加化肥,表面可能附着细菌、重金属或其他有害物质。你以为摘的是“天然野菜”,其实可能是裹着毒药的“化学炸弹”。

李女士夫妻俩的故事,不是个例。近年来,类似的误食中毒事件屡见报端。有人在野外采了“野蘑菇”炖汤,结果全家进ICU;有人把夹竹桃当柴火烧,熏得一家人头晕脑胀;还有人把曼陀罗当野菜炒着吃,最后进了抢救室。这些案例背后,都是同一个教训:路边的野花野草,别乱采!入口的东西,别大意!

其实,生活中很多“常识”藏着大坑。比如,有人觉得“天然的就是好的”,可大自然从不按人类的好恶办事——好看的不一定能吃,能吃的未必好看。还有人觉得“煮熟了就没事”,殊不知像秋水仙碱这样的毒素,高温也奈何不了它。

陆主任语重心长地说:“普通人很难分辨大花萱草黄花菜,更别提其他野外植物了。所以,最安全的办法就是不去碰、不去采。想吃黄花菜,去超市买干货,或者找靠谱的渠道买新鲜的,别拿自己的命去赌。”

从后怕到感恩

病房里,李女士看着窗外发呆。她回想这几天的事,觉得自己像在鬼门关走了一圈。“我以前总觉得自己挺会过日子,公园里摘点花,路边捡点果子,能省则省。可现在想想,命都差点没了,还省什么呀?”她苦笑着说。

张先生则庆幸自己反应快,带了花样本给医生。“要不是医生抢救及时,我俩可能就交代在这儿了。以后我得盯着她,别再乱摘东西吃。”夫妻俩相视一笑,劫后余生的温暖在病房里弥漫开来。

这场中毒风波,不仅让他们捡回一条命,也让他们重新审视生活。健康无价,安全第一——这句老生常谈的话,此刻显得格外真实。

大自然是个宝藏,也是个谜团。它孕育了无数美食,也藏着致命陷阱。像李女士夫妻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某个角落上演。我们无法苛责他们的无知,因为谁没点“尝鲜”的好奇心呢?但好奇归好奇,安全底线不能丢。

下次路过公园,看到那些娇艳欲滴的野花,别急着伸手。它们的美,留给眼睛欣赏就好。想吃黄花菜?超市里现成的干货,又安全又省心,何必冒险呢?毕竟,生活里值得珍惜的东西太多,绝不该为了一顿饭赌上健康。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没有特效解毒剂的毒,别轻易去试。愿我们都能吃得放心,活得安心。

参考文献

陆远强等,《秋水仙碱中毒的临床表现与急救处理》,《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3年。

Nelson LS, et al. "Colchicine Poisoning: A Review."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 2019.

"Acute Colchicine Intoxication – A Case Report." The Lancet, 2020.

《中国植物志》,萱草属(Hemerocallis)相关条目,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2000年。

红星新闻,《夫妻误食萱草花中毒》,2024年6月1日报道。

来源:虞医生聊医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