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一个经常在武汉街头溜达的年轻人,我常想:为啥这座城市明明不在海边,却总能搞出些大事?武昌、汉口、汉阳被长江汉江劈成三块,以前觉得这地理分割挺麻烦的——坐个地铁过江要半小时,现在倒觉得这天然分割反而成了它的优势。
作为一个经常在武汉街头溜达的年轻人,我常想:为啥这座城市明明不在海边,却总能搞出些大事?武昌、汉口、汉阳被长江汉江劈成三块,以前觉得这地理分割挺麻烦的——坐个地铁过江要半小时,现在倒觉得这天然分割反而成了它的优势。
你看,武汉就是个“被水包围的枢纽”。3500年前盘龙城遗址说明这儿早就有城,后来汉口开埠成了内陆第一个通商口岸。现在它卡在长江和京广线交叉口,1000公里半径能覆盖长三角、珠三角这些经济强区。就像我表哥在阳逻港打工说的,他们码头的集装箱船天天往欧亚跑,中欧班列从武汉出发能直达德国,这哪是内陆城市啊,分明是条连接东西的“大动脉”。
不过武汉人自己也纠结:老工业基地转型难。以前武钢那些老厂子效益不好,现在他们造的硅钢片居然给全国三分之一的新能源车供电机,这技术升级真让人意外。我同学在锐科激光实习,说他们和华科大的教授一起做了百万瓦光纤激光器,以前这种设备全靠进口,现在能卖到德国去了。
最让我佩服的是武汉人总能把破烂玩意儿变废为宝。像汉阳铁厂改成了博物馆,旁边还建了个运动公园,周末去那儿打球的人比上班的还多。东湖边上那些湖,以前听说水质差,现在治理好了,周末划船的人比写字楼白领还多。前阵子我去看灯光秀,黄鹤楼整栋楼都被投影成星空的样子,旁边的老街巷里居然藏着俄式建筑——这不就是万里茶道留下的痕迹吗?
要说武汉最牛的还是人。全市90多所大学,随便拉一车人下来都是学生。我室友就是留汉工作的,他说光谷那边创业园里,好多项目都是学生带着教授的技术搞的。最近听说武汉净流入的人口排全国前十,这数据听着玄乎,但每次坐地铁都能看见穿西装的年轻人背着电脑包,感觉整座城都在往前冲。
不过武汉也有闹心事。比如东湖虽然漂亮,但开发太快会不会破坏生态?阳逻港铁水联运搞得挺好,可周边居民总抱怨噪音。还有那些老工业区改造,虽然建了公园,但附近房价涨得厉害,打工的搬不起了。
现在武汉人总说“不靠海,不靠边,要靠创新闯天下”。他们搞了“光芯屏端网”这些高科技产业,智能网联车测试路段全国最长。我有个做直播的朋友,在汉正街摆摊卖汉绣手工艺品,通过中欧班列把货卖到中亚,说这比海运快多了。
有意思的是,武汉人骨子里有种不服输的劲儿。以前都说沿海城市有先发优势,现在武汉硬是靠地理枢纽和大学资源杀出条路。他们把“九省通衢”变成了“链接全球”,中欧班列、天河机场、花湖机场这些硬设施,配上光谷的科研团队,愣是把内陆变成了开放前沿。
最近听说武汉要建“三谷联动”,光谷搞芯片,车谷造智能车,星谷搞航天。我表姐在星谷那边的公司上班,说他们造的小卫星都快赶上美国的了。这种技术突破,再加上百万大学生的脑瓜子,难怪有人说未来十年内陆开放看武汉。
其实武汉人最懂“通江达海”的意思。以前是水路通商,现在是技术、数据、人才都要通。他们用老工业基地做试验场,用大学当研发中心,把地理分割变成特色——三镇各有侧重,武昌搞金融,汉口做商贸,汉阳搞制造,这不比整成一个大饼城市强?
我常想,如果把武汉比作一个人,那它肯定是个既务实又敢拼的主儿。不抱怨没沿海优势,反而把短板变长板;老工业不甩包袱,转头搞新能源;大学生不往外跑,反而回来创业。这种干法,难怪能从“内陆后队”冲到“开放前队”。
来源:百宝箱囤货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