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道歉!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5 14:29 1

摘要:罗永浩与西贝关于预制菜的讨论,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接连发声。

近日

锤子科技创始人罗永浩与餐饮巨头西贝之间

因“预制菜”引发的争议

在社交媒体上掀起轩然大波

9月10日16:55

“好久没吃西贝了

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

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

还那么贵

实在是太恶心了”

罗永浩在微博写下了这段吐槽

舆论哗然

9月11日晚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回应

“100%没有预制菜,一道都没有”

并强调一定会起诉罗永浩损害西贝商誉

9月12日起

全国370多家门店对外开放后厨

推出“罗永浩菜单”

承诺“不好吃不要钱”

9月12日晚

罗永浩开启直播

展示西贝后厨“预处理菜品”照片

指出其保质期长

含多种食品添加剂

强调现做菜与预制菜差别

吐槽西贝价格过高

9月13日

罗永浩发文称

“西贝的事情可以告一段落了

期待预制菜相关的国家法规尽快出台”

9月14日

事情似乎出现转机

贾国龙在某个行业群内表示

“我应对方式有错

做饭的围着吃饭的转

你说咋好就咋办”

9月14日晚

贾国龙在群内发言截图流出

他虽称应对方式有错要改

要向胖东来学习打明牌

但同时称罗永浩是

“网络黑嘴

是网络黑社会

太坏了”

此行为导致罗永浩在直播中

直接斥责贾国龙

并发文称“那件事我们没法揭过去了”

9月15日0时20分

罗永浩又在社交平台发文

“我说几句 你说几句

容易各说各话”

“媒体转来转去也容易出现信息偏差

我们还是找一个大的网络平台直播

当面公平公正冷静理性地对一次话吧”

随着9月15日凌晨罗永浩发文

目前贾国龙尚未对此作出回应

9月15日中午 西贝餐饮集团发布致歉信

西贝表示

深刻意识到生产工艺与顾客的期望有较大差异

没有满足广大顾客的需求与期待

10月1日前

全国西贝门店将完成相关整改调整

“我们欢迎顾客继续提出改善建议

我们将积极持续整改”

罗永浩与西贝关于预制菜的讨论,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接连发声。

人民日报:预制菜讨论,在交锋中抵达共识

@人民日报 14日晚发表评论称,连日来,预制菜话题“搅动”舆论场。此事引发全民关注,不仅在于它关乎日常餐饮,还关乎消费者的知情权;不仅关乎某家企业,还关乎行业健康发展。

在纷扰一时的热议中,与其站队,不如站“对”:在“争锋”中凝聚共识,在热议中寻找治理良策。如何更清晰界定预制菜标准?如何减少信息不对称?如何在便捷服务的同时确保餐饮品质?预制菜讨论中的3个如何,值得思考。

关于预制菜,信息需要更加透明,让消费者主动选择。预制菜的真正挑战不在于技术层面,而在于如何建立起消费者的信任纽带。餐饮业发展,终究要服务于人。餐饮业发展,既要追求高效便捷,更要满足公众吃得安心、吃得明白的刚需。

这场讨论,要走向理性和建设性:以治理优化预制菜发展环境,推动企业行为规范与消费者的知情选择。赢取公众信赖,行业发展才能有美好未来。

新华社:不怕你预制,怕你不告诉我

9月13日,新华社微信公众号发文,就预制菜到底是什么、为什么预制菜仍引发诸多争议、如何筑牢健康安心餐饮底线等问题展开讨论。

文章指出,根据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预制菜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如搅拌、腌制、滚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运输及销售条件,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

为什么预制菜仍引发诸多争议?文章分析——

其一,部分小规模餐饮企业食品安全难以保障,透支公众对于预制菜的信任。在日常生活中,时常可以见到加热预制菜包以供外卖的新闻,这类加工点的卫生环境往往不佳,造成在部分消费者心目中“预制菜”就是“劣质菜”的印象。

其二,长期以来,“预制菜”缺乏较为明晰的概念界定,行业发展也难以依循统一标准,传导到消费端就令消费者对预制菜心里没底。

其三,最令消费者难以接受的,是部分商家打着现做现炒的幌子,却是“微波炉厨房”。以预制代替现做,却按照现做现炒的价格收取费用,侵害消费者权益。

通知中明确,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事实上,更多理性的消费者也并非反对预制,而是反对隐瞒和欺诈。

文章说,专家及业内人士认为,标准化、透明化、创新化发展,是预制菜产业的未来之路。

一是加快出台相应国家标准,为行业发展提供依据。业内人士建议加快研究国家标准,为预制菜生产、运输、处理等全流程提供参照。同时,鼓励相关企业进行创新,在保鲜、干燥等技术上持续突破,为行业发展赋能。

二是推进餐饮行业的预制菜告知制度,保障消费者知情权。上海澄明则正(北京)律师事务所律师刘慧磊认为,有关部门应加快推动预制菜告知制度建设,鼓励餐饮企业在用餐区域的显眼处对预制菜使用情况进行标注,有条件的企业也可通过网站、App等为消费者提供查询渠道,充分保障消费者知情权。

三是为消费者提供畅通的申诉渠道,筑牢食品安全法律底线。法律人士认为,对于欺骗消费者使用预制菜代替现炒等涉嫌侵权的行为,鼓励消费者留存购买凭证、食品样品等证据,积极维权。同时,对于查实侵权的企业,应依法督促其对广告、标语等做出调整,并给予相应处罚。

央视新闻: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

9月14日,央视新闻发表文章,文章同样提到,2024年3月出台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了预制菜的定义、哪些食品不属于预制菜等。

围绕“如何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文章提出三点建议——

严格落实主体责任。督促预制菜生产经营企业按照《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要求,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加强食品生产经营风险管控,严把原料质量关,依法查验食用农产品原料的承诺达标合格证等产品质量合格证明,严格食品添加剂使用。

加强生产许可管理。修订完善相关食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提高预制菜行业准入门槛。各地市场监管部门要结合食品原料、工艺等因素对预制菜实施分类许可,严格许可审查和现场核查,严把预制菜生产许可关口。

加大监督检查力度。重点检查预制菜生产经营企业进货查验、生产过程控制、贮藏运输等环节质量安全措施落实情况,对检查发现的问题,要责令整改到位,形成监管闭环。组织开展预制菜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围绕“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文章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

目前消费者普遍关注餐饮环节预制菜使用情况,《通知》要求,各有关部门要统筹发展和安全,督促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按照预制菜原辅料、加工工艺、产品范围、贮藏运输、食用方式等要求从事预制菜生产经营活动。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规定预制菜不添加防腐剂有何考虑?文章说,此前,市场监管总局相关司局负责人就《通知》有关情况答记者问时表示——

预制菜虽经过工业化预制,但仍属于菜肴范畴,消费者在菜肴烹制过程中一般不添加防腐剂,规定预制菜中不添加防腐剂更加符合消费者期待。

不添加防腐剂符合预制菜风险管控要求。预制菜在生产、贮存、运输、销售过程中,对环境、温度、湿度、光照等有较高要求,应当加强全链条食品安全风险管控,不同类别预制菜应严格符合相应的冷冻冷藏等条件要求,以保障食品安全。

来源:北疆观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