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防精神实践团赴嘉善开展特色血防教育实践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5 14:32 1

摘要:2025年暑假,应浙江省嘉善县东方红村邀请,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团——血防精神实践团,为社区儿童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课。活动巧妙融合非遗扎染技艺与血防历史教育,让青少年在实践中感悟红色力量。

2025年暑假,应浙江省嘉善县东方红村邀请,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团——血防精神实践团,为社区儿童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课。活动巧妙融合非遗扎染技艺与血防历史教育,让青少年在实践中感悟红色力量。

老照片里的历史,童声中的敬意

活动伊始,实践团成员吕俊颖通过一组珍贵的历史照片,向孩子们展示了新中国成立前嘉善县血吸虫病肆虐的惨状。“大家看这张照片,那时的孩子因为‘大肚子病’(血吸虫病)饱受折磨,”吕俊颖指着照片说,“资料记载,当时是‘条条河滨有钉螺,家家户户有病人’。” 随后,吕俊颖讲述了党领导人民抗击血吸虫病的历程。她重点分享了余江县的案例:“那里的党员干部带着群众,用最简陋的工具开新沟、填旧沟,硬是靠双手在全国率先消灭了血吸虫病,树起了‘第一面红旗’。这种‘战天斗地、敢为人先’的精神,深深打动了孩子们。”

吕俊颖向小朋友们讲诉血吸虫病历史及危害。周盛涛 供图

现场气氛在孩子们齐声诵读诗词《七律二首·送瘟神》时达到高潮。稚嫩而激昂的童声在教室回荡,传递着对先辈战胜疫病壮举的敬意。“老师告诉我们,这首诗就是庆祝消灭血吸虫病的!”一位名叫顾思杰的小朋友课后分享道。

扎染里的“钉螺”,指尖上的传承

如何让孩子们更深刻地理解血吸虫病的传播媒介?实践团创新性地将非遗扎染技艺与血防教育相结合。来自数字化染整技术专业的成员金美慧,首先向孩子们介绍了扎染的起源和工艺特点。

“大家看这块扎染好的布,”金美慧展示着一幅蓝白相间、带有清晰螺旋纹路的作品,“这些自然的螺旋纹路,像不像被放大了的钉螺?”这个形象的比喻立刻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她随即解释:“钉螺就是血吸虫的‘家’,是传播疾病的关键环节。了解它的样子,才能更好地预防。”

实践团成员展示扎染成品并讲解扎染相关知识。周盛涛 供图

讲解结束后,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在实践团成员“小老师”的指导下动手体验。折叠白布、用棉线紧紧捆扎、小心翼翼地浸入蓝靛染料……教室里充满了专注的神情和此起彼伏的提问声。“绳子要绑紧一点,花纹才清楚!”成员金美慧一边示范,一边解答着孩子们的问题。

随着布料在染液中晕染,独特的蓝白花纹逐渐显现。不一会儿,一块块印有“钉螺”状螺旋纹的扎染作品在孩子们手中诞生。“看!我的‘钉螺’染出来了!” 姜子涵小朋友兴奋地高高举起自己湿漉漉的作品,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通过亲手扎染出“钉螺”纹样,钉螺的形状特征以及其在血吸虫病传播链中的角色,以最直观、最难忘的方式印刻在孩子们的脑海中。

实践团成员和小朋友们亲身体验扎染。周盛涛 供图

匠心传承,精神赓续

2025年是“一定要消灭血吸虫”号召发出70周年,活动负责人周盛涛表示:“我们希望用孩子们乐于接受的方式,让非遗‘活’起来,也让血防精神‘传’下去。看到孩子们通过亲手扎染记住了钉螺、理解了历史,我们觉得这种方式是非常有意义的。”

实践团成员与小朋友们在扎染课堂的合影。周盛涛 供图

通讯员:金美慧

来源:中国企业家日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