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澜沧江畔,486平方公里的青山绿谷间,82.6%的森林覆盖率构筑起立体生态屏障,15头亚洲象、10余头印度野牛以及黑熊、白鹇等国家保护动物在此繁衍生息,演绎着“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生态注脚。面对486平方公里守护区内人兽冲突治理难题,澜沧县公安局发展河派出所
#多样星球#
#第207期#
#珍稀动物系列#
澜沧江畔,486平方公里的青山绿谷间,82.6%的森林覆盖率构筑起立体生态屏障,15头亚洲象、10余头印度野牛以及黑熊、白鹇等国家保护动物在此繁衍生息,演绎着“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生态注脚。面对486平方公里守护区内人兽冲突治理难题,澜沧县公安局发展河派出所化身“生态卫士”,以科技赋能守护、用温情化解冲突,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与民生共融的创新之路。
科技赋能,筑牢野象防护网
“亚洲象活动区域预警!请村民避开连排坡至怕岭黑山路段!”在发展河乡各村组的微信群中,这样的提示信息已成为村民们的“日常安全指南”。
近年来,随着亚洲象种群数量逐年增加,人象冲突风险日益凸显。为破解这一难题,发展河派出所联合林草部门打出“科技护象组合拳”:引入红外无人机全天追踪象群动态,精准绘制“野象地图”;联动保险公司开通“野象破坏快速理赔通道”,及时挽回村民经济损失;警民联防组建“野象监测员”队伍,设置警示牌、建“村组微信群”实时共享预警信息,呼吁群众“不围观、不惊扰”。
“过去种玉米总担心被野象踩踏,现在有了预警和保险,心里踏实多了!”村民李大哥感慨道。
温情守护,谱写“人牛共居”佳话
在发展河乡怕岭黑山的密林深处,一头名为“娜姑”的印度野牛与村民龚大伯夫妇的温情故事,感动了无数网友。
2009年,年幼的“娜姑”意外与野牛群失散,误入龚大伯的黄牛群。16年来,这对老夫妇每天给它投喂食盐和草料,而“娜姑”也以温顺亲昵的性情回馈这份善意,甚至成为黄牛群的“守护者”。为守护这段特殊情谊,发展河派出所量身定制“四禁保护法”:禁止捕杀;禁止强制驱赶;禁止人为干预,非经许可不得靠近、投喂、拍照;禁止环境破坏,在“娜姑”栖息地禁用农药、陷阱。
如今,“娜姑”的故事通过“人民视频”“中国警察网”“云南网”等多家中央、省级媒体传遍全国,成为“人兽和谐”的生动注脚。派出所民警坦言:“保护野生动物,既需要法律红线,更需要人性温度。”
从“科技护象”到“温情护牛”,这群生态卫士用行动绘就486平方公里守护图景,解锁“人象野牛”和谐共生密码。
多维共治,织密生态安全屏障
在守护野象、野牛的同时,发展河派出所将生态保护融入基层治理全局。严打违法犯罪,近三年查处非法狩猎、非法持枪、盗伐林木案件12起,收缴枪支12只、子弹(射钉弹)500余发、铁砂子及钢珠约2.5千克,形成强力震慑;深耕普法教育,开展“法治进乡村”活动30余场,将法律法规编成拉祜语顺口溜,强化百姓守法意识;创新矛盾纠纷调解,建立“生态纠纷调解室”,化解人兽冲突、土地争议等矛盾纠纷28起;部门联合协作,与林草部门开展“生态卫士”巡山巡护工作,全方位排查隐患,全力确保辖区生态环境资源的绝对安全。
“我们不仅要当好‘警察’,更要当好‘生态管家’”发展河派出所所长赵志学表示,辖区已连续5年未发生重大生态破坏事件,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增长超20%。
生态守护可以是龚大伯夫妇日复一日的温情投喂,也可以是无人机的精准坐标,人兽共存需要法律的刚性红线,更离不开人心的柔软边界。
正如拉祜族谚语所言:“树根连地脉,人心通自然。”在这片边境的绿洲上,“警察蓝”守护生物多样性宝库,护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更是守护“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诗意栖居。
夕阳垂落天际,将“娜姑”与黄牛归栏的身影拉成温柔的剪影,远处无人机掠过暮色,定格下象群依偎休憩的安然图景。炊烟与林间絮语交织成大地绵长的呼吸,古老村落与现代科技的凝视在此悄然相遇。这片土地以最朴素的姿态诉说着生灵与自然的共生之道——人守护生灵的安宁,生灵反哺人间以丰饶,而每一次暮色中的归途,都是对这份和谐最虔诚的注脚。
【#多样星球#数智融媒栏目】
出品人:赖勇
总编辑:孔维华
总编审:李晓风
监 制:尹 凡
技术总监:何 寰
策 划:卢 钢
制片人:曹诚博
【本期内容】
云南广播电视台“多样星球”数智融媒工作室联合茶城森警出品
总策划:尹 凡、毕晓东
策 划:卢 钢、曹诚博
视频素材来源:茶城森警
视频监理:朱文津
视频制作:瓦源师、朱文津
海报设计:邱海林
撰稿:李 翔
编 辑:朱文津、邱海凌、严 平
宣 推:赵小强、田焕焕
终 审:尹 凡、武志敏、卢 钢
来源:云南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