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餐饮品牌西贝和网络名人罗永浩之间的一场争论,把“预制菜”这个话题再次推到了公众面前,引起了大家的热烈讨论。
最近,餐饮品牌西贝和网络名人罗永浩之间的一场争论,把“预制菜”这个话题再次推到了公众面前,引起了大家的热烈讨论。
这件事已经不单单是两个人或者一个企业的口水仗,它触及到了一个我们每个人外出就餐时都非常关心的问题:我们在餐厅里花钱吃的菜,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
是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都是厨师在后厨现切现炒的?
带着这样的疑问,在罗永浩直播提出质疑后,很快就有网络博主实地探访了西贝的线下门店,希望能亲眼看一看,在这场风波之后,西贝的后厨究竟是什么样。
从探访的过程来看,西贝确实践行了他们一直宣传的“明厨亮灶”策略,面对镜头和公众的审视,他们并没有遮遮掩掩,而是开放了后厨供人拍摄。
首先是凉皮,这道菜的各种配菜,比如黄瓜丝、胡萝卜丝等等,都已经提前切好,分门别类地装在保鲜盒里。
对于这一点,大多数消费者其实是能够理解的。
作为一家大型连锁餐饮企业,为了保证全国几百家门店的出餐速度和口味统一,提前将蔬菜等配料准备好,这属于标准化的流程操作,在行业内非常普遍,通常被看作是“半成品”加工,还算不上是真正的预制菜。
然而,接下来看到的另外两道菜,情况就有些不一样了。
一道是罗永浩点过的同款鱼。
根据后厨厨师长的介绍,这道菜所用的鱼,并不是大家想象中那种每天从海鲜市场采购回来的鲜活鱼,而是由第三方工厂供应的冷冻鱼产品。
在现场,博主也确实看到了正在解冻的、带着独立包装的鱼。
当博主拿起其中一个包装仔细查看背后的产品信息时,配料表上的内容引起了注意。
除了鱼、食用盐和生姜这些常规成分外,还明确标注含有一种名为“复配水分保持剂”的食品添加剂。
这种添加剂的作用,通俗地讲,就是为了锁住食材内部的水分,让冷冻产品在经过解冻和烹饪后,依然能有比较鲜嫩多汁的口感,卖相也会更好。
虽然在国家规定的安全范围内使用食品添加剂是合法的,但这个成分的存在,也从侧面证实了,消费者吃到的这条鱼,它的鲜嫩口感,并不完全来自于厨师的烹饪技巧,而是有现代食品工业技术的功劳。
这与许多消费者心目中那种“原生态”、“纯天然”的烹饪理念,显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如果说这条鱼还处在“预制原料”和“预制菜”之间的模糊地带,那么另一道菜——羊肉串,则让预制菜的轮廓变得清晰起来。
博主在后厨找到了未经开封的同款羊肉串包装。
袋子上的配料表信息更为丰富,除了羊肉本身,还包含了鸡蛋液、淀粉、食用盐、白胡椒粉、洋葱粉、味精以及前面提到过的“复配水分保持剂”。
后厨的工作人员也坦言,这种羊肉串送到店里的时候,已经是经过第三方工厂提前腌制、调味、穿串都完成了的成品。
餐厅后厨需要做的,仅仅是把它烤熟,再根据需要刷上一些酱料,就可以端上餐桌了。
这就引出了一个核心问题:这样的羊肉串,到底算不算预制菜?
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国家相关部门给出的权威定义。
就在2024年3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其中对预制菜的范围进行了明确界定。
通知指出,预制菜也称预制菜肴,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如搅拌、腌制、滚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辅料,制成后经包装,在特定温度条件下(如常温、冷藏、冷冻)储存、运输、销售,经简单加热或烹饪后即可食用的菜肴。
我们对照一下西贝的这款羊肉串:它由第三方工厂进行了工业化的预加工,使用了多种调味料进行了腌制,成品经过冷冻储存和运输,到餐厅后只需加热烤熟即可食用。
可以说,这款产品几乎完美地符合了官方对预制菜的定义。
然而,面对这样的事实,西贝方面却一直否认使用预制菜的说法,并反复强调自己的“明厨亮灶”经得起检验。
但对于很多消费者来说,恰恰是这个“明厨亮灶”,让他们看到了厨房里厨师的工作,似乎更多的是在进行加热、复炸、摆盘等流程性的操作,而菜品最核心的口味研发、食材腌制等步骤,已经前置到了工厂端。
这让消费者产生了一种认知上的落差。
大家关注的焦点,也逐渐从“西贝到底用没用预制菜”,转向了更深层次的“性价比”和“知情权”问题。
预制菜本身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它是食品工业化发展的产物,在保证食品安全、提高出餐效率、维持口味稳定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也是餐饮行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
根据相关行业数据显示,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持续扩大,表明其市场需求是真实存在的。
消费者反感的,并不是预制菜本身,而是花了高昂的价格,却没有获得与之匹配的体验,更重要的是,自己在这整个过程中并不知情。
西贝作为一家定位中高端的餐饮品牌,人均消费不低,消费者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支付的费用里,包含了对新鲜食材、厨师手艺和餐厅独特风味的价值认可。
但当他们发现,一些核心菜品的味道其实早已由工厂的生产线决定,餐厅厨师更像是一个“加热操作员”时,那种“货不对板”的失望感便油然而生。
如果商家能够坦诚地在菜单上标注出哪些菜品是预制菜肴,哪些是厨房现做,把选择权真正地交还给消费者,相信大部分人是能够理解和接受的。
但选择用模糊的宣传来掩盖事实,试图让消费者以为所有菜都是现做的,这种做法无疑会损害品牌的信誉。
这次事件也给整个餐饮行业提了个醒,那就是在追求标准化和效率的同时,绝对不能忽视对消费者的尊重和坦诚,因为正视消费者的质疑,保障他们的知情权,才是一个品牌能够长远发展的根本。
来源:皮孩战士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