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报道中,记者以普通消费者身份在直播平台下单高价手串,收货后经广州沉香协会鉴定,所谓“珍稀沉香”实为人工注油的劣质假货。这种“亲测式”揭黑直击行业痛点,迅速引发全网共鸣——消费者纷纷留言吐槽购香受骗经历,行业规范与监管漏洞瞬间成为舆论热议焦点。
2025年9月1日,羊城晚报“记者帮”栏目以一篇《2500元的“越南芽庄沉香”经鉴定为假》的报道,率先刺破沉香市场的造假泡沫。
报道中,记者以普通消费者身份在直播平台下单高价手串,收货后经广州沉香协会鉴定,所谓“珍稀沉香”实为人工注油的劣质假货。这种“亲测式”揭黑直击行业痛点,迅速引发全网共鸣——消费者纷纷留言吐槽购香受骗经历,行业规范与监管漏洞瞬间成为舆论热议焦点。
随着公众关注度攀升,9月14日晚,央视《财经调查》栏目接力展开深度调查,通过“线下溯源+线上取证+专业送检”三维联动,揭开沉香造假的全链条黑幕。线下走访中,记者走访了广东和福建两个地方的沉香生产与销售核心区域:露天夜市里上百家商户扎堆,沉香售价从几十元到上千元悬殊近30倍,多数是人工种植奇楠或经化学处理的“科技货”;部分沉香生产车间内,工人公然用精油煮泡木料、抛光增重,甚至将普通白木高压注入人工油膏,仿造出高油沉香的质感与外观;莆田部分沉香门店、工艺厂等隐蔽场所更需熟人引荐才能进入,这里售卖的压油注油手串,价格仅为天然真货的十分之一,却能以假乱真。
线上端的乱象同样触目惊心。记者在多个电商直播间看到,主播打着“满油脂”“沉水级”“假一赔万”的旗号疯狂营销,可收到的实物不仅香味刺鼻,油脂线还杂乱外溢,与直播展示的“精品”模样严重不符。为验证检测环节的漏洞,记者将线上线下购得的造假沉香,送往多家专业检测机构。令人震惊的是,即便检测人员当场指出“气味异常、油脂分布不合理”,仍有机构以“注油不在必检范围”为由出具合格证书,暴露出检测标准缺失、证书公信力存疑的行业顽疾。
“现在市场上至少八成沉香制品有问题,造假手段早从‘以次充好’升级到‘高科技造假’,连我们业内人都要格外谨慎。”广州沉香协会会长周天明在采访中痛心疾首地说道。
他透露,广州市民张先生日前带着20多年来精心采购的十几串沉香前来鉴定,本以为是日积月累的珍贵藏品,结果经协会专业检测后,十几串沉香竟无一真品,全是用化学注油、高压压膏等手段炮制的假货。“这不是个例,类似的鉴定案例我们每年要遇到上百起,不少消费者花了几万甚至几十万,最后买到的都是‘科技合成品’。”
近日,在琶洲国际采购中心举办的广州香产品博览会上,广州沉香协会专家还现场为市民提供免费沉香鉴别服务,不少市民携带自家沉香前来辨真伪。
对此,周天明进一步指出:“大量市民需要依赖展会免费鉴别才能确认沉香真假,这恰恰说明当前消费者对沉香的专业知识和辨别能力严重缺乏。要解决沉香市场乱象,不仅需要加快行业规范的制定与落地,更要加大沉香鉴别知识的普及力度,让消费者掌握基础辨伪能力,从源头减少受骗可能。”他解释,天然沉香形成需数十年,供应量本就稀少,近年来市场需求激增,巨大的利润空间让不良商家铤而走险,用低成本化学手段批量炮制“假沉香”牟利,从普通手串到所谓“收藏级”摆件,造假已渗透到消费市场各个层面。
央视报道一出,9月15日起,光明网、搜狐网、抖音等多家媒体迅速跟进。光明网以《东南最大沉香市场藏假货!注油白木冒充沉香,证书形同虚设》为题,梳理调查细节,聚焦检测标准漏洞;搜狐网发文《你的沉香手串可能是“科技货”!央视揭造假全链条》,拆解“注油、压膏、抛光”的造假流程;抖音平台则通过短视频《央视曝光:沉香商家挂羊头卖狗肉》,用直观画面展示造假现场与检测乱象,让公众对行业问题有了更清晰认知。
目前,多地市场监管部门已针对报道反映的问题,启动沉香市场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排查线下交易市场、电商平台及检测机构,严厉打击造假售假行为。
广州沉香协会会长周天明特别提醒,消费者购买沉香时,应优先选择可提供完整溯源信息的正规商家,拿到检测证书后需确认“是否包含注油、增重等关键指标检测”,必要时可送至第三方权威机构复检,切勿轻信“低价珍稀沉香”“假一赔万”等夸大宣传,避免落入消费陷阱。
文、图|记者 彭纪宁
编辑:潘海辉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发至邮箱newmedia2023@xxcb.cn,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内容咨询及合作:19176699651;yuanshipeng@xxcb.cn。
来源:晨娱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