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年一度的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年会在于8月29日在马德里盛大启幕,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赵雪燕/袁晋青教授团队带来9项研究成果。研究方向聚焦冠心病血栓、炎症及老年心血管。其中3项Moderated Poster分别聚焦冠心病血小板反应性和老年心血管疾
一年一度的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年会在于8月29日在马德里盛大启幕,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赵雪燕/袁晋青教授团队带来9项研究成果。研究方向聚焦冠心病血栓、炎症及老年心血管。其中3项Moderated Poster分别聚焦冠心病血小板反应性和老年心血管疾病。
hs-CRP、LDL-C与Lp(a)对冠心病患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中血小板反应性的影响
第一作者:阜外医院徐凡雍硕士
研究背景:近期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脂蛋白(a)[Lp(a)]的综合指标是女性三十年随访心血管事件发生的联合预测风险因素。然而,这些指标在心血管患者中协同增强作用的潜在机制尚未明确。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hs-CRP、LDL-C与Lp(a)对冠心病患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中血小板反应性的联合影响。
研究方法:共纳入6786例接受DAPT治疗且完成hs-CRP、LDL-C和Lp(a)检测的冠心病患者,采用血栓弹力图(TEG)测定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纤维蛋白凝块最大振幅(MA-ADP),将MA-ADP超过47 mm定义为高治疗血小板反应性(HTPR)。根据临床既定临界值,将hs-CRP(≥2 mg/L)、LDL-C(≥1.8 mmol/L)和Lp(a)(≥300 mg/L)水平分为高、低两组进行分类分析。
研究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s-CRP、LDL-C和Lp(a)单独升高均与HTPR独立相关(均P
研究结论:通过中国大样本研究表明,在接受双抗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中,升高的hs-CRP、LDL-C和Lp(a)均与HTPR独立相关,且协同增强血小板反应性。这提示了hs-CRP、LDL-C和Lp(a)三个指标联合检测对冠心病预后不良的潜在影响机制。
表1. 血小板反应性相关生物标志物联合(作用)对治疗中HTPR的影响
残余胆固醇炎症指数对冠心病PCI术后血小板高反应性及5年缺血风险的影响
第一作者:阜外医院刘孟璐硕士
研究背景:近年来,残余胆固醇(RC)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因其与缺血事件的相关性,在冠心病临床研究中受到越来越多关注。且血脂和炎症之间存在复杂的网络交互影响。然而,这两者的联合效应尚未得到充分阐明。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残余胆固醇炎症指数(RCII)、治疗中高血小板反应性(HTPR)以及缺血事件之间的关系。研究对象为接受双重抗血小板治疗(DAPT)的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
研究方法:连续选取中国单中心接受PCI的冠心病患者,其中6555例患者有血栓弹力图(TEG)检测结果并接受DAPT治疗被纳入分析。RCII的计算公式为:RCII = RC (mg/dl) × hs-CRP(mg/L)/10。
研究结果:在平均随访5年后,共1354例患者(20.70%)发生缺血事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RCII与HTPR独立且正相关。在RCII四分位数分析中,与最低四分位组(Q1)相比,RCII较高的四分位组(Q2、Q4)均与HTPR显著相关(Q2: OR=1.277,95%CI:1.072~1.523;Q4: OR=1.482,95%CI:1.238~1.773)(图1)。后续分析中进一步验证了RCII与缺血事件的关系。多因素调整后,与Q1相比,Q2和Q4组患者的缺血事件风险最高(Q2: HR=1.235,95%CI:1.056~1.444;Q4: HR=1.411,95%CI:1.203~1.655)(图2)。
研究结论:在这项大样本的真实世界研究中,研究者报道了RCII作为一种新型复合生物标志物,不仅是HTPR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也提示更高的缺血事件风险。未来,有望整合RCII识别高危患者。
图1. RCII与HTPR的关系
图2. RCII与缺血事件的关系
衰弱与肌少症对中国中老年人群心血管疾病风险的联合影响
第一作者:阜外医院叶蕴青副主任医师、刘孟璐硕士
研究背景: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衰弱和肌少症已成为老龄社会的重要公共卫生负担。心血管疾病(CVD)的患病率和发病率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
研究目的:衰弱与肌少症是密切相关的状态,但它们如何共同促进CVD的发生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二者的联合效应。
研究方法:本研究利用了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四轮随访数据。采用Rockwood衰弱指数评估衰弱状态,肌少症状态根据2019年亚洲肌少症工作组(AWGS)标准进行分类。
研究结果:共纳入6460名45岁及以上参与者,在为期七年的随访中,衰弱和肌少症均独立增加CVD风险。衰弱与肌少症在CVD风险上存在显著交互作用(P=0.009)。此外,衰弱状态在肌少症与CVD关联中起到40%的中介作用。在调整潜在混杂因素后,与健康且无肌少症者相比,衰弱与肌少症共存者的CVD发生风险最高(HR: 2.14, 95% CI 1.72~2.65)。此外,衰弱前期无肌少症、衰弱前期合并肌少症以及衰弱但无肌少症者的CVD风险分别增加了61.0%(校正HR [aHR], 1.61; 95% CI 1.39~1.85)、93.0%(aHR, 1.93; 95% CI 1.64~2.26)和97.0%(aHR, 1.97;95% CI 1.53~2.53)(图3)。
研究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衰弱和肌少症状态对中老年人群CVD发生风险具有显著且独立的影响,当同时存在风险更高。提示我们应同时关注中老年人的衰弱及肌少症,并及时干预,从而减轻CVD疾病负担。
图3. 衰弱联合肌少症对CVD发病影响
专家简介
赵雪燕 教授
国家心脏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博士生导师 主任医师 FACC FESC。国家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PI。阜外16病区副主任(主持工作);老年医学中心副主任
研究方向:冠心病大队列多组学残余风险研究。血栓、炎症、血脂、基因风险评估研究;及老年心血管等。近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文章65篇,其中SCI论文44篇,累积影响因子超过190分,IF>5分16篇。参加ESC Late-Breaking Science会议发言,并多次在欧洲心脏病大会(ESC)、美国ACC、AHA、美国TCT大会进行口头或壁报学术交流。
学术任职:1.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 老年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及常委委员;2.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心血管病分会:总干事及常务委员;2.中国医师协会血栓栓塞性疾病学组:副组长;3.白求恩精神研究会心血管分会:副秘书长;4.北京医学会科普分会:常务委员;5.北京健康教育协会慢性病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6.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7.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血管病精准医学分会:委员。
袁晋青 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 阜外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华中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执行院长。主要从事冠心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国家“九.五”攻关课题《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机理和预防的实验研究》的主要申请者及完成者之一,该课题获首届中华医学奖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参与国家“十五”,973子课题《镁合金血管支架的生物适配机制》的研究。国家十二五课题分课题《中国冠心病人群氯吡格雷抵抗的药物基因组学研究》主要申请者及完成者。已在专业杂志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其中在国际著名杂志EHJ发表论文1篇。参与撰写《冠心病》、《冠状动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及《冠心病介入治疗并发症的防治》,《攻克CTO——慢性完全闭塞冠状动脉病变介入治疗》等多部临床专著,其中副主编2部。
先后承担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分课题 《中国冠心病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评分系统的研究》一项。
学术任职:美国FACC,欧洲FESC。中国老年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会长,白求恩精神研究会心血管分会会长,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血栓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循环杂志》第六届编辑委员会编委;《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第10届编辑委员会通讯编委。
叶蕴青
医学博士,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副主任医师。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冠心病、结构性心脏病和心力衰竭专业。主持包括省部级以上课题四项。作为研究骨干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创新2030国家慢病重大专项、医科院创新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十三项。主编出版专著一部,参编专著五部。中国TAVR临床路径编委。获专利6项。发表核心期刊、SCI科研论文70余篇。获2017年第十四届长城青年医师奖。2022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学术任职: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心脏康复学组委员。“中国经导管瓣膜病介入治疗(TVI)联盟”成员。“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国际学院”特聘导师。北京整合医学学会心血管代谢分会委员。北京心血管疾病防治研究会京津冀心血管健康女医师专业委员会委员。中西医结合专家志愿者委员会心内科专业组委员。ACC FIT。
刘孟璐
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硕士研究生(2024级)。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赵雪燕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聚焦于冠心病相关的炎症、血栓与出血机制研究,以及老年心血管疾病的防治研究。
目前以第一作者发表2篇SCI,其中1篇Q1。多次在欧洲心脏病大会(ESC)、美国ACC等大会上多次进行口头/壁报展示。
徐凡雍
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硕士研究生(2025级)。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赵雪燕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 冠心病相关标志物、炎症、血栓等领域的研究。
来源:国际循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