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AI生成的论文越来越多,水文也越来越多,甚至已经让不少顶会、期刊的审稿人头大。靠人工一篇篇审,真忙不过来。
AI生成的论文越来越多,水文也越来越多,甚至已经让不少顶会、期刊的审稿人头大。靠人工一篇篇审,真忙不过来。
西湖大学自然语言处理实验室最近就给学界扔下了一个重磅炸弹,AI审稿人系统DeepReview,还有一个专门归档AI论文的AiraXiv平台。
这俩东西,怎么看都不像简单的数字化升级,更像是把AI送上了学术“门神”的位置。今天就来拆解一下,这场AI搅动学术圈的风暴,到底意味着什么。
AI论文爆炸式增长,水文“鱼龙混杂”,成了学术界的心头大患。2024年、2025年,AI生成内容的论文投稿量急剧上升,传统的人工审稿流程已经明显“消化不良”。
一篇篇“AI水文”混进期刊、会议,靠着花哨的包装、复杂的模型名词,抢走了本该属于高质量研究的有限版面。
审稿人苦不堪言,筛出高质量成果越来越难,真正做实事的学者时间全被“水文”占了。
AiraXiv——AI生成学术成果的开放平台。
说白了,就是专门给AI论文一个独立的“展览区”,让AI生成的内容自成一池,和传统人工论文分开归档和评审。这既方便了AI论文的展示,也大大减轻了主流学术圈的负担。
AiraXiv支持一键上传、几分钟快速审稿,还能自动生成关键词和内容总结,优秀论文会被系统“Spotlight”推荐。
最关键的是,AiraXiv和arXiv可以无缝对接,输入arXiv ID就能直接看原文和AI审稿意见,这极大提升了学者获取和筛选AI论文的效率。
DeepReview:AI审稿人上岗,专家级思考链“分钟级”出结果
AiraXiv只是入口,真正的秘密武器,是DeepReview。这套系统本质上是一个多阶段、结构化的AI审稿流程,号称“能模拟人类专家的思考链”。
DeepReview的审稿分三步:
创新性验证:自动检索、比对文献,判断论文的新意和引用准确性,直接怼水文的“炒冷饭”行为。
多维度评估:从合理性、表达、贡献等角度,模拟多个专家的综合意见,结构化输出“优缺点”。
可靠性验证:逻辑一致性、结论合理性全面推敲,杜绝AI常见的“幻觉式”胡说八道。
更厉害的是,DeepReview不光能指出论文的“Strengths & Weaknesses”,还能像老学者一样,给出具体、建设性的修改建议。
而且,整个流程只需几分钟,把人类审稿要花数周甚至数月的工作量,压缩到极致。
AI审稿的现实意义:水文清零,专家解放
最直观的好处,就是能大批量过滤AI水文,把人类专家从无聊的“初筛”里解放出来,让他们可以专注于真正有创造性的工作。
同时,DeepReview的结构化、多维度反馈,也让论文作者一目了然地看到自己工作的“短板”和改进方向,避免了传统审稿“只给一两句模糊评价”的敷衍。
对于整个学术界,这是一场效率革命,AI帮你扫地,专家帮你点灯,各司其职,科研生态更健康。
AiraXiv和DeepReview的出现,可能只是AI参与学术创新的冰山一角。
未来,不只是计算机科学,AI审稿、AI选题、AI实验设计,可能还会扩展到更多学科。人类研究者会越来越聚焦于“想问题”“破新题”,而把更多机械、重复、筛选性的工作交给AI。
当然,AI参与科研,绝不等于“机器替代人类”,而是让科研生态分工更加合理。
AiraXiv、DeepReview的实践,显示出中国学术界在AI+科研领域的国际竞争力,也为全球学术界的效率升级提供了可行样本。
这场变革背后,是西湖大学自然语言处理实验室(WestlakeNLP),2018年成立,张岳教授领衔。
张岳毕业于牛津大学,是国内NLP领域的头部专家,著有《自然语言处理》一书,还担任过EMNLP等顶级会议的程序委员会主席。
实验室专注于语言模型推理、通用人工智能、AI科学家发展等方向,目标是让AI真正参与并加速科学发现。
AI审稿已来,水文再难滥竽充数。AiraXiv和DeepReview为AI学术生态提供了一个全新范本,也为全球学术界的效率升级、生态优化,点亮了新方向。
未来已来,AI审稿人已坐镇大门,科研江湖真要变天了。
来源:冷法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