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华夏文明曙光初绽,关中大地就雄踞历史舞台C位,作为帝王之都,它承载的辉煌与荣耀多到不计其数,深厚底蕴如大海般难以丈量。唐十八陵星罗棋布,就像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在历史长河里闪闪发光。哪怕是一块残砖、一尊石像,都静静诉说着曾经的盛世繁华与风云变幻,随便挖掘都是
诗话富平唐五陵
图文/六柏堂主
自华夏文明曙光初绽,关中大地就雄踞历史舞台C位,作为帝王之都,它承载的辉煌与荣耀多到不计其数,深厚底蕴如大海般难以丈量。唐十八陵星罗棋布,就像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在历史长河里闪闪发光。哪怕是一块残砖、一尊石像,都静静诉说着曾经的盛世繁华与风云变幻,随便挖掘都是故事。
富平,这片被岁月偏爱的神奇土地,在时光的精心雕琢下,繁茂的梧桐茁壮成长。也不知是怎样奇妙的缘分,唐五陵这最大的“凤凰种群”飞来了。这五座帝陵,汇聚了唐朝盛、中、晚三个时期的精华,好似天地间永不倒下的丰碑,又像重现人间的阿房宫,恢弘壮丽、无与伦比。它们横亘在城北,往那儿一立,“五陵秋色”这如梦似幻的绝美景色就有了,历史的厚重与沧桑感被直接拉满,随手一拍都是大片。
悠悠岁月里,诗词成了人们抒发对这段历史情感的最佳方式。文人墨客们用灵动的笔触、激昂的文字,把五陵的故事和情怀写进诗里,让这些故事一直流传,成了大家共同的记忆。
清富平知县乔履信大笔一挥,留下了那首超绝的《五陵秋色》:
五帝陵前昼似阴,剑弓埋没素秋深。
寝园址在松楸合,享殿瓦平禾黍侵。
光弼有心陪瘗玉,温韬何意苦搜金。
萋萋草树迷荆顶,石马嘶风杂暮砧。
我没有诗仙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才华,做不到出口成章、技惊四座;也很难像古人那样,在创作的道路上咬紧牙关,十年如一日坚持。可如今,我心里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就像一把大火,烧得正旺。我要用手中的笔当画笔,文字作颜料,认真画出一幅全新的五陵山水图。这图里既有历史沉淀下来的韵味,又有新时代的活力。我想把它轻轻撒在清明节前的故土上,让五陵的美景打破时空限制,在新时代的阳光下,不断绽放出前所未有的光彩,成为连接过去和未来的一座桥梁,续写属于它的传奇。
一、定陵哀歌
频阳凤舞韵悠扬①,李显昏庸乱万邦。
铜椁银棺空寂寂,荒丘野岭自苍苍。
两番临殿权奸横,妻女狼心鸩毒藏。
千尺碑碣凝旧憾,孤狮垂泪诉兴亡。
家齐国治根基固,德厚风清岁月长。
莫使私欲迷望眼,且留正道绽荣光。
【题解】
唐中宗李显,这位女皇武则天的三子,本应肩负起大唐的兴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熠熠光辉。然而,他在公元683年至684年、705年至710年两次登上皇位后,却尽显昏庸无能之态。他对妻子韦氏言听计从,毫无主见,任由其肆意妄为,致使朝堂之上朋党相争、乱象丛生。韦氏和女儿安乐公主狼子野心,竟妄图效仿武则天称帝,最终将毒手伸向了李显,用鸩毒结束了他的性命。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更是一个国家的价值缩影。家风正,则事业兴;家风败,则灾祸生。李显一家,本应相互扶持,共同守护大唐江山,却因私欲膨胀,亲情扭曲,陷入了无尽的黑暗与罪恶之中。这不仅导致了一个家庭的分崩离析,更让整个国家陷入了动荡,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李显的定陵,位于富平县城北宫里镇凤凰山之阳。无情的岁月侵蚀,加之历史上的开山取石,造成地宫裸露,那曾经承载着大唐荣耀与威严的无字碑也在“文革”中惨遭毁坏。这不仅是对历史遗迹的破坏,更是对我们民族记忆的沉重打击。
定陵的过往,是历史的警钟,时刻告诫着我们: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要坚守正道,弘扬良好家风,莫让权力与私欲蒙蔽双眼。以史为鉴,方能知兴替;以人为镜,方能明得失。让我们从李显的悲剧中汲取教训,珍惜当下,共创美好未来。
【注释】
①频阳:频山之阳,代指富平县。
二、元陵感怀
檀山葱郁四时幽,富庶承平忆旧丘。
长恨歌残宫阙毁,干戈影乱杀机伏。
疮痍满目石人碎,瓦砾盈阶金殿休。
残照如啼崖壁泪,元陵衰草诉千秋。
【题解】
李豫,唐肃宗李亨长子,在安史之乱的动荡中随父前往灵武。临危受命为天下兵马元帅,他统领郭子仪等名将,历经苦战,先后收复长安、洛阳两京,彻底平定安史之乱,挽大唐于既倒,堪称再造社稷的功臣。
公元762年,在宦官发动的宫廷政变中,李豫登基。他一上位就展现出非凡的政治才能:大力加强中央集权,积极改革财政制度,坚决惩治宦官,试图重振大唐雄风,彼时朝堂上下焕然一新,大唐似有中兴之象。可惜,命运弄人。天灾人祸接踵而至:旱灾、洪灾、蝗灾频发,百姓流离失所;外敌侵扰不断,边疆战事吃紧。国库愈发空虚,藩镇割据愈演愈烈,不听中央号令,大唐还是无可挽回地陷入内外交困之中,盛世余晖渐消。
公元779年,李豫病逝,庙号代宗,葬于富平县西北15公里的檀山元陵。
如今的元陵,陵山破败,往昔威严不再。但留存的石刻精美依旧,它们静静矗立,见证了李豫的传奇一生与大唐的兴衰荣辱,在残照秋风里,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又令人唏嘘的千秋历史,引人无限感慨。
三、谒唐丰陵
翠峰拔地傲苍穹,
虎踞龙盘守帝陵。
策驭双王弘善政,
戈驱群佞彰丰功。
韩诗浩渺昭前事,①
宰辅恭虔诉往衷。②
简册虽薄勋业著,③
山花映眼泪殷红。
【题解】
唐顺宗李诵,乃唐玄宗的玄孙、德宗的长子。史载其“慈孝宽大,仁而善断,涉猎诸艺,擅长隶书”,堪称文武全才。据《顺宗实录》记载,日历便出自李诵之手。然而,李诵生不逢时,身处中唐乱世,内有权臣跋扈,外有藩镇肆虐。他居太子之位长达25年,可登上皇位后尚未坐稳,就被迫退位成为太上皇,是唐十八陵中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他带病继位,锐意进取,却最终大权旁落,于元和元年(公元806年)正月驾崩,死后葬于富平县那座岁岁年年柿柿红的虎头山上。
元和元年七月,大文豪韩愈曾护送李诵灵柩前往丰陵,并作有长诗《丰陵行》,生动描述了百里送葬队伍的恢宏气势;同时期的著名诗人张籍也有七律《拜丰陵》传世,其中有“身逐陵官齐再拜,手持木铎叩三声”的名句。唐丰陵不仅内涵极为丰富,其外延也无限广阔。陵寝主人凭借“永贞革新”而青史留名,死后又有虎头山相伴,还有太白神庙护佑,可谓风光无限,堪称人生赢家。
【注释】
①韩诗:指韩愈描绘唐顺宗李诵葬礼的诗《丰陵行》。
②宰辅:辅佐帝王的重臣及其他高级官员。
③简册:指顺宗实录。
四、章陵挽歌
锦屏山下望,①辇道草衰黄。②
天乳贼踪现,③玄宫鼎器亡。④
石经垂伟业,⑤甘露陨残阳。⑥
寂寂含悲去,何能定万邦?
【题解】
唐文宗李昂(公元809-公元840),这位以"小太宗"自期的帝王,在天乳山的暮霭中沉睡了一千多年。作为中晚唐最具悲剧色彩的君主,他的章陵石刻在岁月侵蚀中几乎荡然无存,恰似其跌宕起伏的帝王生涯。
这位穆宗次子在宝历二年(公元826)接过的,是一个被宦官集团蛀空的帝国。他宵衣旰食,罢黜教坊乐工,停修骊山行宫,甚至将穆宗留下的2000宫人遣散过半。史载其"每对宰臣,率漏下十一刻",却在甘露之变(公元835)中遭遇致命打击。当李训的伏兵暴露在大明宫含元殿的阳光下,宦官仇士良的狞笑便注定了这位帝王的悲剧结局。《新唐书》评其"有帝王之道,而无帝王之才",道尽了他空怀中兴之志却困于权术漩涡的无奈。
天乳山之阳的章陵神道现在仅存一尊翁仲,历经千年风雨剥蚀,孤寂守护着这片帝王陵区。这尊见证过开成石经镌刻盛事的唐代石刻,亦目睹了甘露之变的腥风血雨。当文宗在软禁中写下"辇路生秋草"的诗句时,他或许早已预见了自己的结局——一个试图力挽狂澜却被时代洪流吞噬的悲剧英雄。如今锦屏山下的萋萋荒草,仿佛在诉说着这位帝王未能实现的"定万邦"之梦,而他的章陵,终究成为大唐帝国落日余晖中的最后一抹剪影。
【注释】
①锦屏山:章陵北边的一座大山,“锦屏列翠”位居富平八景之首。
②辇道:皇帝车驾所行的道路,这里指章陵前的神道。
③天乳:天乳山,章陵所在地。
④玄宫:指章陵地宫。
⑤石经:指开成石经,共刻114块石碑,65万字,现存西安碑林博物馆。
⑥甘露:指唐文宗大和九年(公元835年)旨在铲除宦官势力的“甘露之变”,作为中晚唐时期皇权与宦官集团激烈博弈的标志性事件,该政变因计划败露遭宦官血腥镇压,最终以失败告终。
五、简陵怀古
虎踞紫金山,霜凝太古年。①
丹炉凝碧血,佛影散轻烟。
金阙笙歌寂,瑶池宴饮繁。
秋芜埋辇路,②冷月照长安。
【题解】
简陵,大唐第十九位皇帝唐懿宗李漼(公元833年~公元873年)的安息之所,坐落在富平县城西北三十公里处的紫金山(又名虎头山)南麓。这座海拔1400米的山陵,状若卧虎,尽显王者霸气,可陵寝神道却因山势陡峭倾斜了十五度,恰似晚唐时期传统礼制的崩塌,连帝陵规制都已无法遵循。
唐懿宗,身为唐宣宗的长子,其在位的十五年间,骄奢程度令人咋舌。宫廷之中,每日酒肉消耗多达三十车,尚食局供奉的时鲜果品超百种,珍馐美馔堆积如山。面对内忧外患,他却浑然不觉,毫无作为,亲手将宣宗在位时好不容易燃起的复兴希望之火彻底扑灭。唐人曾用“瑶池宴罢归来醉,笑说君王在月宫”的诗句,辛辣地讽刺他荒唐的行径。他对朝政置若罔闻,却对迎奉佛骨之事痴迷到近乎癫狂。咸通十四年那次迎奉,从凤翔至长安的三百里官道上,彩棚林立,连绵不绝,烛火通明,亮如白昼,耗费白银超过两千万两,这可是剑南道两年的赋税总和!极具讽刺意味的是,次月他就因服食金丹毒发,年仅四十一岁便匆匆离世,徒留世人无尽唏嘘。
在他统治的时期,田令孜等宦官权势滔天,肆意妄为,朝堂之上被他们搅得混乱不堪,乌烟瘴气。咸通九年,庞勋起义爆发,十万徐州戍卒揭竿而起,反叛朝廷,一举撕开了帝国军事体系腐朽溃烂的遮羞布。朝廷惊慌失措之下,竟只能临时征发长安两市的地痞恶少来组建神策军,如此荒唐的应对,足见其统治已然岌岌可危,摇摇欲坠。
如今,秋日的荒草肆意生长,早已掩埋了帝王车辇频繁驶过的道路;清冷的月光无声洒落,静静地照着长安古城。曾经辉煌无比、万国来朝的大唐盛世,只剩下无边无际的落寞与凄凉。伫立在简陵现存的翼马石像前,微风拂过,仿佛能听见历史深处传来的回响,那是大唐远去的沉重丧钟,也是一个辉煌时代落幕的悲歌,令人不禁为这个曾经灿烂的王朝感到深深的惋惜与惆怅。
【注释】
①太古年:指远古时期,这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时间概念,如传说中的盘古开天地的时代。
②秋芙:秋日的杂草;辇路:帝王车辇走过留下的痕迹。
五首诗词,几行简短文字,不见柔风细雨的缱绻浪漫,也无荡气回肠的强烈冲击。映入眼帘的,唯有佶屈聱牙的古语。或许,这便是时光的沉淀,在清明时节,权当是对往昔岁月的深沉祭奠吧。
来源:富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