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西安那场暖意融融的“两弹一星一艇”联谊会现场,当白发苍苍的老建设者们颤巍巍地拿出泛黄的工作证、磨损的工具包,讲述起当年在戈壁荒滩、深山峡谷里的奋斗往事时,在场许多人忽然意识到一个被忽略已久的事实:我们耳熟能详的20多位“两弹一星”元勋,只是这场波澜壮阔事业的
在西安那场暖意融融的“两弹一星一艇”联谊会现场,当白发苍苍的老建设者们颤巍巍地拿出泛黄的工作证、磨损的工具包,讲述起当年在戈壁荒滩、深山峡谷里的奋斗往事时,在场许多人忽然意识到一个被忽略已久的事实:我们耳熟能详的20多位“两弹一星”元勋,只是这场波澜壮阔事业的“冰山一角”。
从原子弹爆炸时腾空的蘑菇云,到“东方红一号”传回太空的《东方红》乐曲,再到核潜艇悄然游弋深海的身影,这背后站着的,是数十万默默奉献的幕后英雄——有开山辟路的工程兵、有踏遍山河的探矿人、有保障物资的建设者、有守护科研的后勤兵,还有无数不知名的工人、技术员、家属……他们如基石般筑牢了大国重器的根基,却常常在历史的叙述中归于沉寂。今天,我们不该只记得台前的“元勋”,更该拨开时光的尘埃,向这些甘居幕后、矢志奉献的无名英雄,致以最深的敬意。
两弹一星一艇的成功,首先源于党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外部环境严峻的背景下,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深刻认识到,“没有核武器,中国就没有真正的国家安全”“没有航天事业,中国就难以跻身世界强国之林”。1955年1月,党中央正式作出发展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1958年5月,毛主席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1958年6月,核潜艇研制工程正式启动。这些决策,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基于国家主权、民族尊严的必然选择,为两弹一星一艇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但决策的落地,离不开“全国一盘棋”的强大动员能力。当时的中国,工业基础薄弱,科技水平落后,要搞“两弹一星一艇”,几乎是“白手起家”。党中央一声令下,全国各地区、各部门迅速行动:东北的工厂连夜改造设备,为科研提供特种钢材;上海的科研院所抽调骨干力量,参与核心技术攻关;西南的矿山加班加点开采铀矿,保障原料供应……这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让原本分散的资源迅速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合力。
1960年,苏联撤走全部专家、带走所有技术资料,给中国的核工业和航天事业带来沉重打击。有人提出“暂缓研制”,但党中央坚定地表示:“我们自己干,一定能搞出来!”正是这份决心,让全国上下拧成一股绳——北京的科学家们在无图纸、无资料的情况下,靠算盘、计算尺反复演算;甘肃的建设者们在戈壁滩上搭起帐篷,用双手建起科研基地;四川的探矿队钻进深山,冒着塌方的危险寻找铀矿……没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没有全国人民的鼎力支持,两弹一星一艇的梦想,或许永远停留在图纸上。而那些参与动员协调、组织保障的干部、工作人员,虽然没有直接触碰科研设备,却用“搭桥梁、保畅通”的努力,让大国重器的建设之路越走越宽。
原子弹的核心原料是铀,没有铀矿,再精密的科研也只是“无米之炊”。两弹一星工程启动后,第一要务就是寻找铀矿。这项任务,落在了一支支默默无闻的地质勘探队身上。他们被称为“铀矿探路人”,却常常连名字都不被记住。
上世纪50年代末,地质部组建了多支铀矿勘探队,队员们大多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人,还有从部队转业的战士。他们的任务,是深入祖国的深山老林、戈壁荒漠,寻找铀矿的踪迹。那时没有先进的探测设备,主要靠“手摇探矿仪”和“地质锤”,白天顶着烈日或寒风翻山越岭,晚上就在帐篷里整理数据、绘制地质图。有的勘探队去了新疆的罗布泊,那里被称为“死亡之海”,缺水缺粮,沙尘暴一来,帐篷能被掀翻,队员们常常几天喝不上一口干净水,嘴唇裂得流血;有的去了湖南的雪峰山,山高林密,毒蛇猛兽出没,队员们背着几十斤重的设备,在悬崖峭壁上攀爬,好几次险些坠入深渊。
队员王进喜(化名)曾在日记里写道:“今天又走了30里山路,探矿仪响了三次,可惜都不是铀矿。晚上宿在山洞里,听着外面的狼叫,心里却想着:只要能找到铀矿,再苦再险也值!”就是这样一群人,用脚步丈量着祖国的土地,用毅力对抗着恶劣的环境。1958年,湖南郴州发现了我国第一个大型铀矿——“711矿”,消息传来,勘探队的队员们激动得抱在一起哭,他们知道,这意味着中国的原子弹有了“第一把米”。而像“711矿”这样的铀矿,全国还有数十个,每一个背后,都藏着勘探队员们的汗水与牺牲。有队员在勘探中不幸触碰到有毒物质,落下终身残疾;有队员在山洪暴发时,为了保护勘探数据,不幸被洪水冲走……他们没有成为“元勋”,却为大国重器找到了“生命之源”。
除了探矿人,还有一群“拓荒者”同样功不可没,那就是工程兵部队。要建核试验基地、航天发射场、核潜艇制造厂,首先要“开山辟路、平地建房”。1958年,工程兵某部奉命开赴青海海晏金银滩,建设我国第一个核试验基地。
金银滩,美丽的名字背后,是3200多米的海拔、年平均0.4摄氏度的气温和高寒缺氧的环境。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在缺乏图纸和资料的情况下,与戈壁黄沙做伴:没有先进设备,科技人员用手摇计算器将上万个数据计算出来;在铝锅中浇注炸药时,由于化学反应会产生呛鼻伤喉的气体,每人都戴着厚厚的口罩;锯炸药时,科技人员端着脸盆浇水降温以防炸药爆炸。
金银滩上的千余户农牧民,迁离世代居住的大草原。86岁的藏族老人昂巴家住青海省海北州海晏县青海湖乡达玉日秀村。回忆起当年,这位老党员满含热泪:“为了共和国的国防事业,很多牧民赶着牛羊,举家搬迁,没有一句怨言。”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从一片沙漠,变成了能发射卫星的“航天摇篮”;葫芦岛核潜艇制造厂从一片滩涂,变成了能造出“深海蛟龙”的“造船基地”。这些工程兵战士,用双手“做窝”,为后来的“下蛋”(科研试验)铺平了道路,却很少有人知道他们的名字。
两弹一星一艇的研制,需要海量的精密零件、特种材料和后勤保障。而这些,都离不开生产线上的工人和后勤人员。他们就像“螺丝钉”,看似平凡,却缺一不可;他们就像“守夜人”,默默守护着科研事业的顺利推进。
在东北某特种钢厂,有这样一群工人,他们的任务是炼制原子弹所需的特种钢材。这种钢材要求极高,纯度要达到99.99%,误差不能超过0.01毫米。当时没有先进的炼钢设备,工人们只能靠“眼睛看、耳朵听”来控制火候——炉温高了,钢材会变形;炉温低了,纯度不够。老工人张师傅(化名)带领班组,连续一个月守在炼钢炉旁,每天只睡3个小时,反复试验了上百次,终于炼出了合格的钢材。他说:“我们不知道这钢材用来做什么,只知道厂长说‘这是给国家造‘宝贝’用的’,所以一点都不能马虎。”
就是这样一群工人,在没有自动化设备的年代,靠手工打磨、精细操作,生产出了一批又一批符合要求的零件和材料:从原子弹的外壳,到卫星的天线,再到核潜艇的螺旋桨,每一个零件背后,都凝聚着他们的匠心与汗水。
后勤保障人员同样不可或缺。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有一支“后勤保障队”,他们的任务是为科研人员和部队提供衣食住行保障。上世纪60年代,发射中心的物资十分匮乏,粮食要从几百公里外运来,蔬菜更是稀缺。后勤队的队员们就在沙漠里开荒种地,用井水灌溉,硬是种出了黄瓜、西红柿;冬天没有暖气,他们就烧煤炉,每天凌晨3点起床添煤,保证科研人员的宿舍温暖;科研人员加班到深夜,他们就煮好面条、熬好姜汤,送到实验室门口。队员王丽(化名)回忆说:“有一次,卫星发射前,科研人员连续加班了三天三夜,我们就轮流守在实验室外,随时准备送吃的、送喝的。看到卫星成功发射的那一刻,我们比自己获奖还高兴。”这些后勤人员,没有参与科研攻关,却用“贴心服务”解决了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还有一群人,他们的工作更加特殊——那就是“保密员”。两弹一星一艇的研制是国家最高机密,所有资料、图纸都要严格保密。保密员们每天的工作,就是保管这些机密文件,防止泄露。他们不能告诉家人自己在做什么,不能和外人谈论工作内容,甚至连写信都要经过严格审查。保密员赵刚(化名)在日记里写道:“我知道,我保管的不是一张纸,而是国家的安全。就算一辈子没人知道我做了什么,我也无怨无悔。”他们就像“隐形人”,在保密的岗位上默默坚守,用忠诚守护着大国重器的秘密。
有人说,“幕后英雄就该甘居幕后,何必追求名利?”但我们之所以要铭记幕后英雄,不是为了让他们“出名”,而是为了守住历史的真相,传承精神的火种。
从历史的角度看,两弹一星一艇的成功,从来不是“个人英雄主义”的结果,而是“集体主义精神”的胜利。毛主席当年曾对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和主持国防科技、装备和国防工业工作的张爱萍同志说:“你们一个是‘做窝’,一个是‘下蛋’,一个是‘出力’,功劳却让别人享了。”这句话里,既有对幕后英雄的理解,也暗含着对“忽视幕后”的提醒。如果只记得“下蛋”的科研人员,忘记了“做窝”的工程兵、“找米”的探矿人、“拧螺丝”的工人,那历史就是不完整的。就像一座大厦,只赞美顶层的设计,却忽略了底层的基石,这不仅是对幕后英雄的不公,更是对历史的不尊重。
从精神传承的角度看,幕后英雄身上的“奉献精神”“坚守精神”“担当精神”,同样是“两弹一星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些探矿队员,明知深山有危险,却依然一往无前;那些工程兵战士,明知戈壁环境苦,却依然扎根奉献;那些工人和后勤人员,明知自己的工作不会被记住,却依然精益求精。他们身上的精神,和“两弹一星”元勋们的创新精神、攻坚精神一样,都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今天,我们搞芯片研发、搞航天探索、搞深海探测,同样需要这种“甘当幕后、矢志奉献”的精神。如果每个人都只想着“站在台前、享受荣光”,谁来做那些“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谁来筑牢大国重器的根基?
从现实意义看,铭记幕后英雄,也是对“平凡与伟大”的最好诠释。不是只有站在聚光灯下的人才伟大,那些在平凡岗位上默默付出、为国家和民族贡献力量的人,同样伟大。参与此次西安联谊会的老建设者们,虽然如今大多已年过八旬,但今天聊起他们过去这一段不平凡的人生经历时,依然精神矍铄、眼里放光。一位老建设者的儿子说:“以前总觉得父亲很平凡,现在才知道,他是我心中的英雄。”这种“平凡中的伟大”,更能激励普通人。我们或许成不了“元勋”,但可以像幕后英雄一样,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默默奉献,为国家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铭记幕后英雄,不需要轰轰烈烈的仪式,更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我们可以通过整理史料、记录口述历史,让他们的故事被更多人知道。就像今天这场西安联谊会那样,把老建设者们聚在一起,听他们讲述当年的故事,把这些故事记录下来、传播出去,让更多人了解两弹一星一艇背后的“无名英雄”。
我们可以在学校教育、社会宣传中,加入幕后英雄的内容。在历史课上,不仅讲“两弹一星一艇”元勋的事迹,也讲探矿人、工程兵、工人的故事;在博物馆、纪念馆里,不仅展示科研成果,也展示幕后英雄的工具、工作证,让他们的身影“看得见、摸得着”;我们可以关心关爱健在的幕后英雄: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生活保障,经常看望他们,听他们讲述过去的故事,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尊重和温暖。
两弹一星一艇的事业,已经成为历史,但幕后英雄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我们依然需要这种“甘居幕后、矢志奉献”的精神,依然需要无数“平凡的英雄”。让我们永远记住:大国重器的光芒,不仅来自台前的“元勋”,更来自幕后无数默默奉献的人;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不仅需要“领头雁”,更需要千千万万“铺路石”。
向“两弹一星一艇”的幕后英雄致敬!他们的名字,或许没有被刻在纪念碑上,但他们的功绩,永远刻在中国的土地上;他们的身影,或许没有出现在历史的聚光灯下,但他们的精神,永远照亮着我们前行的路。
参考文献:
1、中国核工业史料;
2、海晏211基地史料;
中国工程兵史料;
中国核潜艇史料;
其他相关资料。
来源:谷新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