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是一个标准的“都市阳光男孩”:35岁,体力好,爱运动,工作稳定,有一个刚出生的女儿。
他是一个标准的“都市阳光男孩”:35岁,体力好,爱运动,工作稳定,有一个刚出生的女儿。
可谁也想不到,这样一个看起来健康的人,居然在一次腹部不适检查中,被诊断为小肝癌,而且肝硬化已经相当严重了。
“医生,我不是一直身体挺好的吗?怎么就肝癌了?”
“我踢球比别人还猛,从来没觉得哪里不舒服。”
“要不是最近肚子总是胀,我还不打算去医院。”
当他说出这些话时,眼神有点恍惚,声音也在发抖。他抱着一丝侥幸问我:“还能治吗?”
那一刻,我心里其实比他还沉重。
患者,李涛(化名),35岁,国企职员,家庭稳定,女儿刚出生3个月。身体一向不错,尤其热爱足球,是球友圈里体能最好的一个。作息虽不算规律,但也不至于糟糕,唯一的不良嗜好是每周打完球后和朋友们喝上几瓶啤酒。
他唯一的健康记录,就是多年前体检中出现“丙肝抗体阳性”。
但他没当回事。
他说,医生也没多说什么,他就更没在意了。
两个月前,李涛开始觉得肚子“总是胀”。一开始,他以为是吃坏了东西,就自己去药店买了点整肠丸。吃了几天,没效果。甚至出现了腹泻。
他开始怀疑是不是胃肠的问题,又去做了艾灸——但艾灸的部位错了,本来是调脾胃的,他灸的是足三里,没起作用。
直到真的撑不下去了,他才去医院。
医生说:“先别急着做肠镜,先做个腹部彩超看看有没有其他问题。”
于是,命运的齿轮,在这里悄然转动。
彩超结果一出来,李涛懵了:
肝脏回声不均、右叶可见低回声灶,考虑肝占位性病变,脾脏肿大。
医生建议马上做腹部CT平扫+增强。
两天后,结果来了:
“肝右叶类圆形稍低密度影,考虑肝细胞癌可能,伴肝硬化、脾脏明显增大,提示门脉高压。”
这是一个很典型的肝硬化基础上的小肝癌。
对于一个35岁的年轻人来说,这种诊断简直是晴天霹雳。
他一边刷着手机,一边不停问我:“是不是搞错了?”
“不应该是肠胃炎吗?”
“我才35岁啊,不抽烟不熬夜,怎么会肝癌?”
“我女儿才刚出生,我不能倒下啊。”
检查中没有发现乙肝病毒。
但他的血清中丙肝RNA是阳性,说明他其实一直患有慢性丙型肝炎。
那张化验单,像一记响亮的耳光。
我问他:“你记得以前查过丙肝抗体阳性吗?”
他说:“记得。那时候没症状,就没管。医生也没说让我查RNA。”
很多人和李涛一样,看到体检报告上写着“丙肝抗体阳性”,要么吓得半死,要么一笑置之。
但其实,这只是一个模糊信号。
丙肝抗体阳性,只能说明你曾经感染过丙肝病毒,但并不代表你现在还携带病毒。
关键在于“丙肝RNA”这个项目:
如果RNA是阴性:可能是曾经感染过,现在自愈了,不需要治疗;如果RNA是阳性:说明病毒还在体内,需要抗病毒治疗!世界卫生组织(WHO)早在几年前就提出:丙肝是可以治愈的病毒性肝炎。
尤其是2017年以后,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已全面普及,像吉三代(Sofosbuvir/Velpatasvir),疗程仅3个月,治愈率高达97%以上。
早治早好,越拖越难。
李涛说自己这些年没什么症状,就没再查过肝功能、肝胆彩超、丙肝RNA。
他的单位也没有年度体检。
很多人以为丙肝是“闷声发大财”,实际上它是“沉默的肝病杀手”。
慢性丙型肝炎初期症状轻微,甚至没有症状,但病毒会持续损伤肝细胞,诱发慢性肝炎 → 肝纤维化 → 肝硬化 → 肝癌这一条“病变之路”。
根据国内外的流行病学研究:
感染丙肝后,约55%-85%会转为慢性感染;在感染后的20年内,有10%-20%进展为肝硬化;肝硬化后,每年2%-4%有肝癌风险。你知道肝硬化会有哪些症状吗?
腹胀(最常见)食欲减退乏力右上腹隐痛脸色暗淡,蜘蛛痣,肝掌严重时甚至腹水、黄疸、出血、昏迷李涛说,早在一年前,他偶尔就感觉右侧腹部闷胀,吃多一点就不舒服,但从没重视,觉得年轻人哪有那么多毛病。
这其实已经是肝功能下降、肝硬化在作祟的信号了。
从2015年开始,国家就逐步将丙肝抗病毒治疗药物纳入医保,尤其是2020年吉三代进入医保后,一盒价格从数千元降到千元以下。
在有些医保政策好的省市,丙肝治疗几乎是0自费,甚至还提供丙肝筛查项目。
而印度的仿制药价格更低,效果也不错,是许多中低收入家庭的选择。
李涛的问题,不在于没钱看病,而是根本不知道要看病,也没人提醒他。
这,才是最让人遗憾的地方。
我告诉李涛,虽然是小肝癌,但只要没有全身转移,且肝功能还在代偿期,还是有治疗机会的。
肝切除术射频消融介入治疗(TACE)靶向药物 + 免疫治疗肝移植(极端情况下)每种治疗方案都有适应症,需要专业的肝病科或消化内科医生综合评估。
我告诉他:“你现在最需要做的是找一家三级医院的肝病科,做一次系统检查,了解病灶大小、是否有门静脉癌栓、肝功能评分(Child-Pugh分级)、有没有转移。然后再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他说了一句让我心酸的话:“如果治不好的话,我不想花这个钱了,想把钱留给老婆和孩子。”
我拍了拍他的肩膀,说:“你还年轻,孩子才出生,机会还有,只要你不放弃。”
丙肝,这个名字很多人听起来还以为是“感冒一样的小病”。
但它,是真正的“沉默的杀手”。
这是一个个可以避免的错误,却最终酿成了无法回头的悲剧。
我希望每一个看到这篇文章的人,别再成为下一个李涛。
丙肝抗体阳性乙肝病毒携带者长期酗酒不明原因的乏力、食欲差、腹部不适请,不要再拖。
参考文献:
《慢性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WHO Global Hepatitis Report, 2017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 (EASL) Guidelines
李兰娟院士等,《中国肝病防治进展报告》,中华肝脏病杂志,2023
国家医保局政策解读,《吉三代等抗丙肝药物进入医保目录》
来源:大象健康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