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是有个叫西贝的餐厅偏偏要反着来,表面打着“现做”的旗号,背地里却用上了“科技与狠活”,被拆穿之后还死不承认。
前言
这年头,谁都吃过几道“预制菜”,图省事省时,其实大多的顾客也都能接受。
可是有个叫西贝的餐厅偏偏要反着来,表面打着“现做”的旗号,背地里却用上了“科技与狠活”,被拆穿之后还死不承认。
可是他们没想到,这回算是撞上“铁板”了,罗永浩直接发微博甩出十万悬赏令征集大家的证据,摆明了要和西贝硬刚到底。
不过西贝也没在怕的,闹着喊着要上法庭解决,这下连不少吃瓜群众都傻眼了:他们到底谁占理?
“定义”各说各的理
两方各有各的理,尤其提到了“预制菜”的定义,绕来绕去简直跟绕口令似的,西贝说按规矩,中央厨房做的菜不算预制菜。
这话听着挺有道理,但咱老百姓吃饭,哪管你是中央厨房还是街边小灶,端上来的菜温吞得跟放凉了又热的似的,嚼着一股微波炉加热的味,这不就是预制菜么?
对于这点,罗永浩也吐槽到点子上了:“能把现做的菜,做得全是重新加热的味道,这肯定是高科技了。”
这话一出来,不少人都点头,大家去西贝吃饭,花的是现做菜的钱,要是吃的是提前备好、加热就能端上桌的,搁谁心里能舒坦?这不是明摆着花冤枉钱吗?
一张包装图:网友先炸了
而且罗永浩还发布了十万“悬赏令”要大家一起调查西贝,这个悬赏令刚挂出去没两天,就有网友晒了张疑似西贝的包装图,上面写着“小牛焖饭牛肉包”,还标着“熟肉制品”和“非直接提供消费者”。
虽说这图的来源还没查清,没实锤,但评论区已经跟开了锅似的。
有人说“之前去吃就觉得菜少点烟火气,原来可能是这么回事?”
还有人更实在,说“不管是不是预制菜,你倒是说清楚啊!花大价钱吃顿饭,连吃的啥来路都不知道,这不是坑人么?”
烦的不是预制菜,是被忽悠
其实大家也不是跟预制菜过不去,现在生活节奏快,谁没在家热过两盒预制菜当晚饭?因为方便又省事,没什么丢人的。
但大家烦的是“藏着掖着”,要是店家提前说好“这菜是中央厨房备好的,加热就能吃”,咱觉得合适就点,不合适就换别的,没人怪你。
可西贝偏要打着“现做”“高品质”的旗号,把加热菜当现做菜卖,这就不地道了。
就像有人在评论里说的:“我不怕吃预制菜,就怕当冤大头”,咱花的钱里,有一半是为了 “新鲜”“锅气” 买单的,要是连这点都做不到,凭啥卖那么贵?这不就是把消费者当傻子耍吗?
赢官司不如赢人心
事情发展到现在,西贝还说要起诉罗永浩,但是就算最后真打赢了官司,能赢回大家的信任吗?看着挺悬。
况且有的餐厅多实在,直接在菜单上贴个小纸条,写清楚哪些菜是现做,哪些是预制,甚至开个直播让大家看厨房操作,反而没人挑刺,说到底,真诚比啥都管用。
至于罗永浩那10万的悬赏,说白了也不是跟西贝较劲,是戳破了行业里的小把戏:别总拿 “规定”当挡箭牌,消费者要的不是啥复杂的定义,就是一句实在话,你跟顾客玩文字游戏,顾客就用“脚”投票,下次再也不来了。
结语
这事说到底特简单,开饭店做的是人心生意,不是嘴皮子功夫。
你坦诚点,告诉大家菜是怎么做的、是不是预制的,咱觉得合适就来,不合适就走,谁也不耽误谁,可要是总想着玩猫腻、绕弯子,就算赢了官司,也留不住顾客。
毕竟咱去饭店吃饭,图的是吃得舒心、吃得明白,不是听你讲“预制菜定义”的课,希望西贝别光想着打官司,不如跟大家伙好好说说实话,实在点,比啥都强。
来源:文渊的历史书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