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在楼梯上一冒头,桌旁的老同学就一个劲地向我招手,有一个好像手上还拿着一本书。我刚走近桌边,他就把书递到我眼前,指着封面说:“你说这个人是不是我们南宁一中的邓锐斌?”
(作者钟庆柏)前几天,部分老同学早茶聚会,我去得稍迟了点。
我在楼梯上一冒头,桌旁的老同学就一个劲地向我招手,有一个好像手上还拿着一本书。我刚走近桌边,他就把书递到我眼前,指着封面说:“你说这个人是不是我们南宁一中的邓锐斌?”
我接过书仔细看,这是一本A4版2021年9月号的《老年体育》。封面上有一位中年男子身穿白绸太极服,在打太极拳。他神情专注,目光如炬,身板正直,动作沉稳,图片定格在“马步靠”的招式上。下面还印有一行大号字,写着:“封面人物——从奥运导演到太极冠军”我一看,不禁脱口说道:“这不就是邓仔邓锐斌吗?我们是高623班,他在高622班,和马国榕、黎影霞、纪小波这帮‘运动饼’都是体育班的。他这模样没怎么变,应该好认呀。”旁边几位同学异口同声说:“像是觉得蛮像,但照理说也是七十多岁的人了,可这人就四、五十岁的样子,我们哪敢认呀。”
我说:“身体好心态好就显年轻,不奇怪。邓锐斌初中一年级就参加了跳水集训队,身体特别好。你们记得吗?高三时,空军在全市中学海选飞行员。飞行员体质要求高,筛来筛去,筛到最后,全市只剩下三个候选人。我们南宁一中占了两个。邓仔是其中一个。那时政审很严格,特别是飞行员,开的飞机不知几百万一架,更是不得了。本来邓仔平时填表,都填劳动人民的家庭成分,一向没有任何问题。可是调查人员挖地三尺,翻查祖宗十八代。竟查出他家有一个从未谋面的拐弯亲戚在香港居住。说是有‘海外关系’,还“隐瞒不报!”那时的“海外关系”就相当于特嫌,也就是特务嫌疑。虽说没发现任何证据,但万一是真的呢?谁敢打包票?总之是不可靠,于是被划入另类。飞行员肯定是当不上了,就连后来的高考也因此落了榜。”大家听了都摇着头苦笑了起来。
说到邓锐斌,他是我中学时的挚友。我们虽不同班,但在校刊《一中红旗》共事。他是美术编辑,主要是画画,包括版头和插图。他的画非常精致细腻。那时流行版画,他曾创作《处处都有小雷锋》版画作品在《南宁晚报》发表。1965年元旦,邓锐斌为我创作了一幅木刻贺年片。我收藏至今。
后排左2邓锐斌
后排右4邓锐斌
1965年元旦邓锐斌送给作者的木刻贺年片作品
邓锐斌个子中等,身材匀称。人长得眉清目秀,五官分明。剑眉下面的一双黑眼珠透着一股机灵劲。他不但有跳水的体育特长,画画得精致,字也写得好。还练武术,他多才多艺,能文能武,但却不显山露水,总是那么谦虚好学。
那时我是《一中红旗》的万金油主编,就是什么都懂一点,但什么都不精,亦即南宁白话说的“周身刀,没把利”那种。因为我人长得比较高大,而且显得老成。所以他一直对我执小弟之礼。平时爱粘着我。我住校,有时他下了晚自习不回家,跑来宿舍与我孖铺。我比较古板,不太喜欢唱唱跳跳。邓锐斌不时参加学校的文艺节目演出。每次排练节目之前,总在我面前做出无奈的样子说:“他们说人手不够,又要拉我去‘顶脚(凑数)’了。”后来我才知道,其实他是非常喜欢跳舞的。他曾参演的新疆舞和筷子舞,后来成了校园里脍灸人口的经典节目。但学校文工团再三请他加入,他都宛然谢绝,还是愿意留在《一中红旗》画画。
1965年,我们高中毕业,因为家庭政审问题,我和他高考都落了榜。我决定上山下乡,说想去先锋青年农场。邓锐斌不假思索地说:“我也去先锋农场!”正当我们准备去办理户口迁移手续之际,邓锐斌突然接到一份广西粮食干部学校的录取通知书。但他还是坚决地说要和我一起去农场。我劝他说,毕竟也是一间学校,先去了再说。最后,他就去了学校报到。
接下来,“文革”很快就来了。大部分年轻人都狂热地卷入了腥风血雨的“革命斗争”中。邓锐斌是聪明人,凌辱师长,打打杀杀的事他是绝对不做的。整个社会停课停工,乱成一团,邓锐斌只做他喜欢的事,就是练习画画。那时南宁街市上一些美术发烧友自发开辟了几个民间画室,互相切磋美术技艺。邓锐斌趁此机会向当时南宁的画界名人,如邓二龙、陈以忠、雷德祖、刘宇一、李雁等老师学习。书画不分家,绘画和书法都学。因此在别人打打杀杀的时候,他的书画技艺却得以大幅长进。
后来,随着文革的纵深发展,街市上再也放不下平静的书桌了。他就参加了文艺宣传队。也不管是什么政治观点,只要有舞跳就行。他在那里恣意发挥唱唱跳跳的兴趣,且有幸遇到区歌舞团和广西艺术学院的舞蹈老师,又跟他们练习正规舞蹈的基本功。直到武斗结束,这批没怎么上过课的学生毕业分配了。邓锐斌被分到了西林县。
老同学们说在学校时,他们都认得邓锐斌,但离开一中之后,就很少有他的消息了。听说他后来成了闻名全国的大导演。问我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就把我知道的邓锐斌的故事讲给他们听。
邓锐斌到了西林县,被发配到“五七干校”,跟一帮“下台干部”劳动改造。砍柴种菜什么都干,晚上还开批斗会。革命派头头查了他的黑材料,知道他会画画,就令他画领袖像。还专门在西林县路口,用钢架专门搭建一面高达5、6米的铁板墙。前两年,邓锐斌曾跟他的绘画老师们在南宁水塔脚下,也是一面高大的钢架铁板上,画过领袖像。绘制的方法已了然于胸。因此他轻车熟路,没费什么功夫就完成了任务。画像神采奕奕栩栩如生,引得人们纷纷前来驻足观看,啧啧称奇。
1969年初,为欢迎南宁市等地的知识青年落户西林,县里举办了一场欢迎大会。各单位轮番表演节目。节目内容大都是一群身穿假军装的红卫兵,手挥红宝书做几个造型走过场。轮到五七干校时,邓锐斌凭着当年跳水和武术的功底,以一连串的筋斗从幕后翻到舞台中央,立定后一个英雄亮相,豪气冲天。又从战友手中接过一面巨大的红旗舞动起来。随着红旗的上下翻飞,有如烈火烹油,瞬间点燃了全场的热烈气氛。台下顿时掌声雷动,喊好声响成一片。适逢这时县里正在筹建县文艺宣传队,急需物色队员。一出手就是高手的邓锐斌,无可争议地成了宣传队的主力队员,不久又成了主抓节目排练的队长。想不到,兜兜转转一圈,邓锐斌又回到了他喜欢的文艺队伍中了。初来时的沮丧顿时一扫而空。
西林县在广西西部,与云南贵州交界,荒凉偏远,地广人稀,莽莽山区里散居着壮、苗、瑶、布依和汉多个民族,是一片原始落后的穷乡僻壤。许多被发配到西林的人戏称那里是广西“省委(省尾),”或“广西的西伯利亚”。邓锐斌带领着宣传队员们排练节目,为广大的少数民族兄弟演出,他们爬山涉水,串村走寨,送戏上门。他们肩挑背扛行李和道具,风餐露宿,不辞辛苦,跑遍了全县各个公社、大队。受到各民族同胞的热烈欢迎。
西林县壮丽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民族风情,开阔了邓锐斌的眼界,更陶冶了他的心灵。他发现,不论是少数民族的服饰:头巾、围裙、背带、绑腿、草鞋;劳动工具:扁担、背篓、砍刀、锄头;还是生活中的山歌、美酒、神话、舞蹈,还有各种奇妙的语言和习俗,无不是充满泥土气息的艺术元素。这些元素大大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和创作冲动。多年沉积下来的舞蹈语言仿佛一下子活了,在心里跳跃起来。于是,他创作出具有浓郁本地少数民族特色的歌舞节目,将那些原始质朴,甚至带有些野性的生活元素,用舞蹈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些最接地气的节目都由邓锐斌自编自导,自已也参加演出。排练后一经推出,立即受到各族群众亲切的赞许和欢迎,邓锐斌的编导之路初获成功。
本地风情文艺节目的成功,以及他们串村走寨,深入山间地头送戏上门的事迹,不久就引起了各级领导的肯定和重视,被评为广西文艺界“乌兰牧骑式”的先进红旗。新闻媒体也进行了报道。并拍摄了电影纪录片《踏遍青山为人民》在全国播放。
自此,邓锐斌一发不可收拾,又创作了一系列本地民族风情的歌舞节目。其中,苗族舞蹈“拧”获得了广西舞蹈比赛一等奖,全国舞蹈比赛二等奖。舞蹈《醉歌》获全区文艺汇演一等奖、北京首届全国民族文艺汇演优秀奖。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作为宣传队队长和获奖节目编导的邓锐斌开始崭露头角。但他并没有沾沾自喜,只把获得的好评和嘉奖看成是鼓励与鞭策,仍一如既往地只管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并把事情做到极致。
1980年,邓锐斌调入百色文工团。1984年,邓锐斌被任命为右江民族歌舞团(原百色文工团)负责业务的副团长。他带领同事们创作的《右江风情歌舞晚会》被选调到北京演出,引起了轰动。还登上了中南海怀仁堂,向中央机关和中央首长汇报演出。得到领导的赞赏,并外派出国访问演出,成了广西第一个出国访问演出的文艺团体。他们出访了塞浦路斯、伊拉克、土耳其、希腊、南斯拉夫和前苏联等国家,获得了国际友人的一致好评。
1987年,中央民族大学首设舞蹈编导专业,特招一批有丰富实际舞蹈经验的学生。邓锐斌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并成为该班的班长,他非常珍惜这个深造的机会,系统地学习并夯实了舞蹈编导艺术的基础理论知识,艺术水平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中央民大毕业后,邓锐斌被特招进解放军二炮(火箭军前身)文工团。于是,邓锐斌从原始落后的壮乡苗寨登上了国家大舞台。《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在花果山上只是个猴王,上了天宫后就变成了齐天大圣。邓锐斌来到了这个大舞台,浑身的才能得以充分施展,仿佛大鹏展翅,一飞冲天。当初那些年在西林县爬山涉水的历练,就像孙悟空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里炼成了金睛火眼铜皮铁骨。
邓锐斌与战友们在二炮的军旅生涯中,创作了一批优秀的舞蹈作品,受到中央军委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部队官兵热烈欢迎,并获得了多项奖励。
那个年代,适逢国内文艺活动兴起,邓锐斌多次参加全军和全国一系列重大文艺晚会的创作和演出,并连续十多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以及中国文联、解放军“双拥”春节晚会,创作出一个个优秀的文艺作品和鲜活的艺术形象,多次获得一、二、三等奖,取得丰硕的文艺成果。
2008年,北京举办了举世瞩目的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已步入60的邓锐斌,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以“编导工作室主任”的职务,参加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的编导工作。北京奥运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世界奥运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永不磨灭的印记。作为编导组重要一员的邓锐斌功不可没。一直到了2009年,邓锐斌才以正师级光荣退休。从1990年进入二炮文工团以来的19年中,邓锐斌共荣获部队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
本来以为退休后可以消停一下,重拾自己喜爱的业余爱好,可没想到反而更加繁忙。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每年除了各地的春节晚会,不知还举办多少各种运动会或大型庆典的文艺活动。各地发来的邀请应接不暇。在此期间,邓锐斌又担任了包括2010年广州亚运会开幕式在内的几十个大型活动的总导演和执行总导演,一如既往地披挂着无线对讲机等器材,奔忙于各地宏大的体育场或自然山水之间,指挥千军万马表演大型文艺活动,或室外实景节目……众所周知,成为桂林名片的《印象刘三姐》是国内第一个大型实景山水表演项目,但不为人知的是,第一个带领渔民在漓江排练的导演正是邓锐斌。
之后,邓锐斌终于决心退出他为之奋斗一生的文艺舞台。重新拾起年轻时的兴趣爱好——书画和武术,以修心养性。
北京各门派太极拳的传人和大师云集。邓锐斌诚心拜师学习,曾经得到李德印、白淑萍、陈小旺,还有田秋信、田秋茂、崔仲三等太极名家大师的无私指导,手把手亲授点拨。邓锐斌由于以前有武术基础,再经全身心投入认真练习,很快就在太极拳界崭露头角,先后参加了北京市及全国各种国家级、国际级太极拳比赛,连续8年获上述比赛的老年组第一名或一等奖,共斩获金牌40多块。经严格考核,他被评为中国武术七段(太极拳类),以及“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还被评为“太极公益大使”、“北京最美太极老人”,并授予“最佳气质太极老人”的称号。
邓锐斌作为国家一级编导、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和“突出贡献舞蹈家”、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学会理事、北京广西文化艺术促进会副会长、京桂文旅智库专家,他始终不忘家乡广西的生养之恩,除了前文所述的《拧》和《醉歌》之外,他还带领家乡的合作者创作了;《舂糍粑》《抹黑脸》《扁担舞》《心中的绣球》等获奖节目,还有《歌王》《咕哩美》《瓦氏夫人》《铜鼓》等大型剧目。其中《歌王》《瓦氏夫人》《咕哩美》获得了国家“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荷花奖”。2023年他又回到家乡南宁,担任“全国首届学生青年运动会”开、闭幕式的总导演。为家乡增光添彩。
2018年原《一中红旗》同学重聚,左4邓锐斌
2018年作者与邓锐斌
邓锐斌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所获得奖励和荣誉数不胜数,所取得的金牌、奖状、奖品和荣誉证书,就是把全家人的手指脚趾加起来,再翻几番都数不完。要是全都拿出来的话,一间陈列室也难摆得下……
有老同学听罢,感叹道:“邓锐斌命水真好。”立即又有同学反驳道:虽说‘同人不同命,同遮(伞)不同柄’。人各有命。但最关键的还是不断学习努力奋斗,就像邓锐斌那样,如果自己不努力,命水再好也是不可能成功的。”大家都纷纷点头赞成,深以为然。
以下是邓锐斌成就展品
邓锐斌全神贯注一丝不苟领悟著名武术家、中国武术九段、太极拳泰斗级人物李德印老师讲授拳法。
获得太极拳金牌
(作者钟庆柏)
来源:陈说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