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好的教育,不是放养也不是严格:冯恩洪校长的5点启示,值得每位家长深思
最好的教育,不是放养也不是严格:冯恩洪校长的5点启示,值得每位家长深思
原创 向上生长唐 向上生长唐
2025年09月10日 18:19 青海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对于孩子的教育,到底是放养好,还是严格好?这道教育选择题,困扰着无数家庭。
有的家长认为要给孩子自由,快乐成长最重要;有的家长则认为必须严格管教,将来才能有竞争力。
其实,这种分歧本质上源于家长对教育认知的不同。
著名教育学者冯恩洪校长近期的一段讲话:“最好的教育不是老师带着学生找到真理,而是带着学生走向真理。”
这句话,值得每位家长细细品味。
01
教育最大的误区:老师带着“真理”走向学生
冯恩洪校长指出,21世纪最好的教育,既不是纯粹的东方模式,也不是纯粹的西方模式。唯有融合东西方教育精华,才能找到最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
在我们的传统课堂中,最常见的是这样一种模式:老师带着真理走向学生。
老师是知识的权威,负责将书本上的真理传授给学生;学生则是被动的接收者,努力记忆和理解这些知识,以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冯校长在贵州一所重点高中的见闻很有代表性。
一堂高二数学课上,老师讲解二次函数。这位老师功底扎实,敬业爱岗,全程脱稿讲解,一节课下来汗流浃背,前胸后背都湿透了。
课后,当被问及如何评价这堂课时,冯校长却直言:“这位老师很棒,但教学质量不可能高。”
为什么?
他问道:“这位老师是大学数学系毕业的,他讲解二次函数的过程,和一名17岁的学生第一次接触构建二次函数知识的过程,能一样吗?”
校长沉默了,随即说了句:“当然不一样,如果是一样的,那大学数学系就白读了。“
教师用自己已经完全内化的、居高临下的知识体系去教学,结果往往是:学生听懂了,但不会做题。知识看似传递了,但学习却并未真正发生。
这种模式下,老师只是一个高效的“知识传播者”,而学生则成了被动的“接收器”。
这引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教育的价值,仅仅在于知识的积累吗?
显然不是。我们不能将“教育强国”误解为“考试强国”。真正的教育,绝非如此。
02
让学习真正发生:好的教育必须做到这五点
那么,什么样的教育才能让学习真正发生?冯恩洪校长提出了五个“发生”:
1. 让阅读发生
阅读是所有学习的基础。孩子必须学会阅读、热爱阅读,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主动吸收知识、与书本对话的第一步。
2. 让质疑发生
要引导孩子思考与辨析。鼓励他们敢于提问、善于提问,能够对书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疑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深度思维的开始。
3. 让合作发生
鼓励学生就自己的疑问,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和探讨。善于利用各种工具(包括AI)和研究方法(如实验)去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这个过程培养的是沟通协作与解决问题的核心能力。
4. 让展示发生
学校需要为学生创造自由表达的平台和机会。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思考成果、解题过程甚至创造成果。展示不仅能锻炼表达能力,更能获得反馈,激发持续思考和创新的内在动力。
5. 让生成发生
如果前四点都能做好,最终的结果就是“生成”。学生能够形成系统性的科学思想、掌握学习方法、内化核心观点、提升应用能力并最终转化为创新行动。
这五个“发生”,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闭环,能够持续地推动学生思考与创新。
03
家长需要做的是:创造环境
冯恩洪校长最后留下的问题,值得我们所有人深思:
我们的教育,究竟是选择让学生学会考试,去托起眼前的分数;还是选择让学生学会创造,去圆中华民族的强国梦?
好的教育,其终极目的不是知识的搬运,而是唤醒与赋能。 它是师生共同走向、感受、认同并最终创造“真善美”的一段旅程。
作为家长,我们不必过度焦虑于“放养”还是“严格”的二选一,而应该:
1. 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包括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和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
2. 带孩子多走出去,接触大自然、博物馆、科技馆,开阔眼界;
3. 关注孩子身心健康,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运动时间;
4. 信任专业的老师,与学校保持良好的沟通与合作。
教育的核心不在于具体怎么教孩子(那是学校的专业领域),而在于给孩子提供成长的沃土,静待每朵花的绽放。
每个孩子都是一团待燃的火,而不是待填的桶。 最好的教育,不是决定严格还是放养,而是找到点燃那团火的方法。
来源:王营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