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翻开清末《京师坊巷志稿》和民国地图,带“羊尾巴”字样的胡同至少出现过 四条,而且分布在 3 个互不搭界的地块。
北京到底有多少条“羊尾巴胡同”?都在哪里?发生过什么事情?
翻开清末《京师坊巷志稿》和民国地图,带“羊尾巴”字样的胡同至少出现过 四条,而且分布在 3 个互不搭界的地块。
它们后来有的“雅化”、有的“升档”成大街,也有的彻底消失。下面把四条“羊尾巴”的身世、位置和各自动过的“大新闻”一次说清。
(一), 原“羊尾巴胡同”(北段)
位置:今西城区扬威胡同南半段(炭儿胡同—三井胡同一线)。
故事:
- 清代因形似羊尾得名;同治年间回民办“礼拜寺”,胡同又被叫作“礼拜寺街”。
- 1965 年与隔壁“耀武胡同”打包,取“耀武扬威”之意,定名扬威胡同。
- 清末民初这里是有名的“回回集市”,羊汤、烤包子、盒子铺一路飘香,老前门人今天仍把这段路叫“尾巴根儿”。
(二), 原“东羊尾巴胡同”
位置:今东城区东扬威胡同(北新桥街道,北口直顶东直门内北中街)。
故事:
-明代归黄华坊管辖,与大羊宜宾胡同统称"杨仪宾胡同",“仪宾”名称源于明代宗室女婿称谓,也就是老百姓说的驸马爷。清代乾隆年间改称"杨夷宾胡同",宣统时期分化为东段"小羊宜宾胡同"与西段"大羊宜宾胡同" 。
清末已雅化为“东羊仪宾胡同”,再简成“东扬威胡同”。2022年3月,该胡同入选《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街巷胡同类 第一批)》。
- 1919 年 5 月 4 日,学生游行队伍正是从这条小弯胡同斜插到赵家楼,把“火烧赵家楼”推向高潮——羊尾巴胡同因此写进五四运动史。
-小羊宜宾胡同曾为文化机构聚集地,《人民文学》编辑部与作家协会宿舍曾设于3号院,作家沈从文1971年迁居至此。
(三), 原“大羊尾巴胡同”
位置:今东城区大羊宜宾胡同(全长不足 300 米,南口抵建内大街)。
故事:
- 明代叫“杨仪宾胡同”,清末因形状又俗呼“羊尾巴”。
- 1965 年为避免重名,取“仪宾”谐音定名“大羊宜宾”。
- 近代学者黄节(国粹学派代表人物)曾在此定居,刘半农日记里留下“大羊尾巴访黄节”的颓唐一瞥。
瞿秋白也在这里住过。1923年1月初,瞿秋白从莫斯科乘坐国际列车到达满洲里,南下在哈尔滨逗留三天,1月13日到达北京。
抵达北京之后,瞿秋白寄居于东城大羊宜宾胡同,借住在堂兄瞿纯白家中。在这方居所里,他开启了一段新的生活篇章。
瞿纯白的住宅,是一个不算小的宅院,进得大门,左边是个偏院,左边第一进是前院,院中植有两株西府海棠,瞿秋白住在前院的正房,中间隔着堂屋,与瞿纯白夫妇的房间相对。
右边第二进的大院周围有三个小院,分布着厨房、客房、洗澡房等。夜里,瞿秋白经常伏案写作,睡得很晚。
在这里,瞿秋白对《国际歌》的歌词进行了重新翻译。他以精准笔触与深刻理解,赋予歌词新的生命力,让这激昂旋律跨越语言,传向更广阔天地。
在此之前,《国际歌》在中国已有三种译文,但由于译文不够确切,而且没有与原歌的曲谱配译,都不能歌唱。
为了使《国际歌》成为中国广大劳苦群众的歌曲,瞿秋白按照曲谱配译中文歌词。瞿纯白家中置有一架风琴。他轻触琴键,悠扬乐声随之流淌,口中反复吟唱译词。
每一次发声,皆是思索;每一回调整,只为音韵和谐。再三斟酌,直至顺口易唱才肯罢休。
法文里“国际”一词,若译为中文仅两个字,但其音节多达八拍。如此节奏复杂,在演唱时着实难以把握,不易唱好。
瞿秋白反复思忖、斟酌,最终决定采用音译之法,将其表述为“英特纳雄纳尔”,如此抉择,足见其审慎思索之态。
此般独特唱法,犹如一条绵延的文化脉络,于时光长河中潺潺流淌,历经岁月洗礼而未曾断绝,直至今日仍被沿用,持续散发着独特魅力。
(四), 原“小羊尾巴胡同”
今“小羊宜宾胡同”。
- 民国初年细到只能走一辆洋车,老百姓戏称“羊尾巴梢儿”。
- 1947 年北平市图已标作“小羊宜宾”,是今天唯一把“羊尾巴”彻底洗掉、却保留“宜宾”双字的胡同。
“羊尾巴”消失后去哪了?
- 谐音升级:尾巴→仪宾→宜宾(礼士、辟才同属这一雅化潮流)。
- 口号升级:耀武扬威、反帝反修——1965 年整顿地名时,东扬威胡同差点被改成“反修胡同”,后因群众反对作罢。
- 功能升级:前门段成了回民小吃聚合地;东段成了五四纪念路线;西段则因靠近外交部街,民国时期云集过报社、通讯社,被称为“小报馆街”。
今天如果按图索骥,地图上已搜不到一条写着“羊尾巴”的胡同,可你若分别在清晨 6 点走进扬威胡同吃羊杂汤、上午 10 点穿行东扬威看五四壁画、下午 3 点在大羊宜宾的槐树下听蝉鸣,仍能把 4四条“羊尾巴”拼成一幅跨越 150 年的老北京“活地图”。
羊尾巴弯弯曲曲,却牵出了前门烟火、东四学潮、朝阳书香——这大概正是胡同名字最有趣的地方:看似卖萌,实则把历史悄悄藏进谐音和拐弯里。
来源:文史啄木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