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度与时间测量:会使用刻度尺读数(需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如物体长度测量),理解时间测量在实验中的误差控制(如 “测量小车平均速度” 实验中,通过减小斜面坡度延长运动时间,提高计时准确性)。质量与密度:
一、基础物理量与测量
长度与时间测量:会使用刻度尺读数(需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如物体长度测量),理解时间测量在实验中的误差控制(如 “测量小车平均速度” 实验中,通过减小斜面坡度延长运动时间,提高计时准确性)。
质量与密度:
质量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不随状态、形状、位置改变(如冰熔化成水质量不变);
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公式为\(\rho=\frac{m}{V}\),会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液体(浓盐水)、固体(牡丹石、铜摆件)密度,掌握 “补水法” 测不规则大体积物体体积的实验思路;
密度应用:比较不同物质密度(如铁与棉花、酱油与水),判断物体空心(如铜制龙摆件,通过计算实际体积与材料体积对比)。
二、运动和力(基础)
机械运动描述:
参照物选择:判断物体运动状态(如高铁风洞测试中,模型与风、风洞实验室的相对运动);
速度计算:公式\(v=\frac{s}{t}\),会分析\(s-t\)图像(如甲乙两车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比、相遇时间、距离差),区分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如小车在斜面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计算)。
三、声现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真空不能传声(如玻璃罩抽气实验),声速与温度相关(15℃时声速 340m/s,温度每变 1℃声速变 0.6m/s)。
声音的特性:区分响度(“轻声慢步” 中的 “轻声”)、音调(直尺振动长度、水瓶装水高度对音调的影响)、音色;
噪声控制:掌握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双层中空玻璃)、人耳处减弱噪声的途径;
声的应用:次声波(台风监测)、回声(倒车雷达间接测距离)。
四、光现象
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影子、圭表日影),应用(小孔成像);
光的反射:
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路可逆,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共面(烟雾室实验验证);
平面镜成像:特点为等大、等距、虚像(舞蹈演员平面镜成像,电子蜡烛探究像与物大小关系),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
光的折射:现象(铅笔在水面 “折断”),与反射的区别(如水中倒影是反射,筷子弯折是折射);
凸透镜成像:
规律:焦距f为关键,当\(f时成倒立放大实像(幻灯机),\(u>2f\)时成倒立缩小实像(照相机),\(u时成正立放大虚像(放大镜);
应用:近视眼矫正(凹透镜发散光线),实验中 “三心等高”(烛焰、透镜、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分析物距变化对像距、像大小的影响(物远像近像变小)。
五、物态变化
温度与温度计:理解温度概念,会用温度计测量(实验未直接考查操作,但为物态变化实验基础);
六种物态变化:
液化:雨、露的形成(水蒸气遇冷液化);
凝华:霜、雪的形成(水蒸气直接凝华成固态);
汽化:蒸发(影响因素:温度、表面积、空气流动,实验中控制变量探究温度对蒸发的影响)、沸腾(水沸腾时温度不变,沸点与气压相关,标准大气压下沸点 100℃,气压低则沸点低,如实验中水沸点 98℃说明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
熔化与凝固:区分晶体与非晶体(“超薄玻璃” 凝固时温度逐渐降低,为非晶体;添加金属材料熔点高于 1600℃)。
六、实验与探究能力
实验操作:
天平使用:调平(指针左偏右调平衡螺母)、读数(砝码质量 + 游码示数);
量筒使用:读数时视线与凹液面底部相平,测量液体体积及间接测固体体积;
凸透镜成像实验:调整器材高度、移动光屏找清晰像,分析物距变化对成像的影响;
科学方法:控制变量法(探究蒸发快慢、凸透镜成像与焦距关系)、转换法(音叉振动用乒乓球放大)、推理法(真空不能传声);
七、科普与实际应用
科技成就:国产大飞机 C919(铝锂合金密度小减轻质量)、0.03mm 超薄玻璃(密度与普通玻璃接近,非晶体特性)、港珠澳大桥(速度计算判断是否超速);
大气遥感:了解遥感基于电磁波、声波间接测量,次声波的远距离传播特性(台风预警)。
来源:宁宁课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