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关税大棒一挥,饲料价格直接起飞!” 这话一点不假,玉米价格在山东、东北两大主产区同时玩起了 “过山车”,行情飘红得让人揪心。而豆粕更是一夜之间暴涨 150 元 / 吨,养殖户们直呼:“猪还没出栏,饲料先吃垮人了!”
“关税大棒一挥,饲料价格直接起飞!” 这话一点不假,玉米价格在山东、东北两大主产区同时玩起了 “过山车”,行情飘红得让人揪心。而豆粕更是一夜之间暴涨 150 元 / 吨,养殖户们直呼:“猪还没出栏,饲料先吃垮人了!”
这场突如其来的涨价潮,究竟是中美博弈引发的连锁反应,还是资本在背后借题发挥,搅乱市场呢?今天,咱就深入到这看似复杂的价格漩涡里,一探究竟。
为什么说美玉米已成 “弃子”?
当中方果断对美国玉米加征 49% 的关税时,这几乎就相当于给美国玉米进口宣判了 “死刑”。大家想想,按照当前芝加哥期货市场的价格来换算,美国玉米到港成本将突破 3000 元 / 吨,这可比咱们国产玉米贵出了将近 700 元呢。这就明明白白地向市场传递了一个信号:今年,进口玉米的数量注定要 “大缩水”!
咱用数据说话,更有说服力。2023 年 1-2 月,我国进口玉米的数量高达 619 万吨,那时候市场上的玉米来源还相对丰富。可到了 2024 年同期呢,这个数字暴跌至 18 万吨,降幅高达 97%,简直是断崖式下跌。
业内不少专家预测,今年全年的进口量很可能会被压缩到 720 万吨的配额以内。这里得给大家解释一下 “配额” 这个概念,它是国家为了保护咱们国内农民的利益,设定的一个进口上限,防止国外农产品大量涌入,冲击国内市场。从这些数据的对比中,我们就能清晰地看到,美国玉米在我国市场的份额正急剧萎缩,说它已成 “弃子” 一点都不为过。
全球都在抢南美大豆
豆粕这一轮的涨价,背后藏着比玉米涨价更凶险的 “杀招”。这次,中国买家直接和全球抢粮大军正面 “撞车” 了!这风暴的形成,主要分三步走。
首先,美国对华加征 54% 的关税,这一举措逼得咱们不得不把采购的目光转向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国家。
紧接着,欧盟、东南亚等地区为了反制美国的贸易政策,也纷纷加入了南美大豆的抢购大战。在这场激烈的争抢中,巴西大豆的 CNF 报价(也就是到岸价)一周之内就跳涨了 25 美元 / 吨。
有位粮油集团的采购经理无奈地吐槽说:“现在买大豆就像春运抢票,慢一秒每吨就得再多花 100 块!” 这形象的比喻,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当前大豆市场抢购的疯狂程度。
这种全球性的抢购,使得豆粕的原料成本大幅上升,进而导致豆粕价格一夜之间暴涨 150 元 / 吨,给养殖户们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贸易商库存充足
虽说现在东北企业的玉米挂牌价已经涨到了 2350 元 / 吨,但这看似涨势汹汹的行情,恐怕只是 “昙花一现”。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目前小麦的现货价格已经跌破 2600 元,对于饲料厂来说,这可是个好消息。因为他们可以随时切换配方,用小麦来替代部分玉米作为饲料原料。一旦饲料厂大规模转向使用小麦,玉米的市场需求可能会受到严重影响。
第二,在华北地区,贸易商手中还握着大量玉米库存。这些库存就像悬在市场头顶的一把利剑,一旦市场行情发生变化,或者贸易商们决定抛售这些库存,玉米价格必然会受到巨大冲击。
第三,目前,深加工企业的开机率不足 60%,而猪企更是深陷深度亏损的泥潭。这意味着,无论是对玉米进行深加工的企业,还是需要大量饲料的养猪企业,对玉米的需求量都在大幅减少。市场需求不振,而供应端又面临着诸多不稳定因素,这波玉米涨价潮又怎么能长久持续呢?
7 月或现价格 “生死线”
结合农业农村部最新发布的预警,有两个关键节点正在一步步逼近,它们将对农产品价格走势产生重大影响。
首先是 5 月冲击波。到了 5 月,巴西大豆将集中到港。大量的大豆涌入市场,必然会导致市场供应大幅增加。在这种情况下,豆粕价格很可能会出现踩踏式下跌。因为市场上的豆粕原料一下子多了起来,竞争加剧,价格自然难以维持高位。
接着是 7 月生死线。东北地区有很多露天存放的玉米,也就是所谓的地趴粮。到了 7 月,高温天气来袭,这些地趴粮面临着严重的霉变风险。一旦粮食出现霉变,就会失去价值。所以,持有这些地趴粮的农户和贸易商,很可能会在 7 月之前集中抛售,以避免损失。
这种集中抛售行为,极有可能引发玉米价格的暴跌。期货分析师在直播中就提醒大家:“今年搞粮食生意,得学会‘见好就收’。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下,我们需要保持理性,根据市场规律来做出决策。
这场饲料价格的疯涨,背后涉及到复杂的国际贸易、市场供需等多种因素。对于养殖户和粮商朋友们来说,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现在,我想问问大家:你觉得这波涨价能撑多久?欢迎朋友们在评论区晒出你的判断!
来源:农人百事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