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些问题我读了几十本书也始终没太搞懂,这次花了23天写了一本小说,让林启去观察,让苏芷去体验,借用他们的视角和身份去一点一点探索和理解,最后我发现:这个世界不分“善恶”也不分“好坏”,它只是有一套很深很稳的“底层逻辑”。
有时候我在想,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到底是怎么运转的?
谁说的算?谁为什么那么有钱?为什么有些人明明已经很努力了却还是赚不到大钱?
这些问题我读了几十本书也始终没太搞懂,这次花了23天写了一本小说,让林启去观察,让苏芷去体验,借用他们的视角和身份去一点一点探索和理解,最后我发现:
这个世界不分“善恶”也不分“好坏”,它只是有一套很深很稳的“底层逻辑”。
如果你不懂它,它就像迷宫;你一旦懂了,就知道该从哪扳动它的机关。
以下这五点是我从书里提炼出来的。没有大道理,就是我这23天以来与苏芷和林启聊天的收获。
1.稳定我们总说社会是靠法律、制度来维持秩序的,但你仔细想想,这些规则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说白了,它们不是为了追求“绝对公平”“绝对公正,也不是为了让每个人都幸福,他们所追求的就一个:稳定,不能乱,不能吵,不能动太多人的利益。
所以你会发现,那些试图挑战规则、说真话、揭露漏洞的人,往往不但不会被感谢,反而会被贴上各种标签:
“太情绪化”“太理想主义”“搞不清现实”“制造对立”。
而那些安安分分不惹事的人,就算能力一般,也更容易“留下来”——因为他们不会破坏气氛,不会多说一句让人尴尬的话。
你可能会问,那说真话就不行了吗?
不是不行,是看你什么时候说,说给谁听,说了会不会“动到别人正在吃的那口饭”。
在我的小说里,苏芷在一场城市调研会上,说了一段实话。她讲的是一个送外卖的工人没资格住员工宿舍,每天只能蹲在街头吃5块钱的便当,晚上坐末班车回棚户区。
她没哭,也没煽情,只是讲了一个真实的、底层打工人的故事。
但结果呢?台下一位穿西装的政策顾问冷笑了一下,说:
“你是学生?那我建议你先学学城市规划的逻辑。”
轻飘飘一句,就把她的话“踢出”了讨论区。
为什么?因为她不小心点到了一个不能说的点。
那场会议的议题,是“如何优化住房政策”——但你仔细看,会发现在场的大多数人,都是房地产项目顾问、城市更新投资方、政策落地评估单位。他们坐在那儿,是为了找方法让自己参与到政策制定里,分更多一杯羹。
而苏芷呢?她把焦点拉回了“人”,让他们原本描绘得光鲜的“城市治理方案”,变成了一个剥夺底层生存空间的现实残酷故事。
她不是讲错了,而是她一开口,就让现场所有“拿政策吃饭的人”感觉不舒服了。
她讲的那个故事,就像一块石头,砸在了他们精心包装的蛋糕上。
这也是我后来才真正明白的一句话:
“在你事成之前,别让人知道你动的是谁的蛋糕。”
意思不是让你一辈子别说真话,而是——你得知道什么时候该闭嘴,什么时候该说话。
如果你太早发出“我想改变点什么”的信号,那些已经吃饱的人,就会立刻警觉起来:
“你是不是要来抢我的蛋糕?”
你不是不能改变规则,而是不能太早暴露出来。你一旦太早出手,别人就会在你还没准备好时,先出手打你。
社会讲的是稳,不稳就等于危险。
2. 资源你有没有注意到,那些在社会上混得风生水起的人,往往不是最努力的,也不一定最聪明,但他们几乎都有一个共通点:手里有资源。
资源是什么?钱当然算。
但不仅仅是钱,还有很多我们没意识到的东西,也都叫资源:
房子,是资源。
车,是资源。
一个能说话的平台,是资源。
“我请病假不扣工资”——也是资源。
甚至“你爸是不是认识谁”这种事,都是资源。
只要是在这个社会里稀缺的、别人得花很大代价才能换到的——都是资源。
它决定你在社会的“起跑线”,也决定你摔倒之后,有没有人扶你。
苏芷有一次在地铁站,看到一个老人站在自助售票机前,翻着口袋找零钱。
他说他不是要上车,只是想进站台里等他女儿过来接他。
但保安说什么?
“等人也不行。要进,就买票。临时票10块。”
苏芷看着那个老人翻遍了兜,手指在硬币之间筛来筛去,最后掏不出那10块钱——他只能低头离开,背影驼得更厉害。
那一刻,她真的明白了一件事:
这个城市不是不欢迎你,
它只是告诉你:想进来,先交钱。
你想合法地坐一会儿,都要先付费。你不交那10块钱,就不是“合法存在”。
我们总说“有身份的人”,其实有时候这个“身份”说到底,就是:
你有没有付得起这10块钱?你有没有不被驱赶的“资格”?你有没有站在这里“不会被盘问”的底气?一个人越缺资源,他就越像“非法存在”——哪怕他什么都没做错。
他不是被驱逐的,
他是从一开始,就没被邀请过。
有些人说话特别真实,讲的全是亲身经历,讲得眼眶都红了——但没人听。
有些人讲得特别空洞,全是套话、客套、陈词滥调,结果反而一堆人转发、媒体报道、热搜滚屏。
你觉得奇怪吗?
其实一点都不奇怪。
因为这个社会,不是听“谁讲得真”,而是看“谁有话语权”。
什么叫话语权?
简单来说就是:你有没有一个能被听见的位置?
比如说:
你是不是某个主流平台认证的账号?你说话的时候,别人是不是愿意停下来听你说完?你有没有“加成标签”——比如你是专家,是某公司的高管,是某项目的代表,是研究者、导演、策展人、记者……有些人一开口,别人就先默认:“他说的一定值得听。”
而有些人,你再用心、再努力,别人也会觉得:“你是谁啊?你凭什么发言?”
就像苏芷在小说里,在会议上说了一个底层送外卖大叔的故事,她说:“有些人不是流浪汉,却和‘稳定’毫无关系。”
这句话很真实,也很扎心。
但台下一位中年专家直接回她一句:
“你是学生?那你先去学学城市规划吧。”
然后呢?这场会议就没她什么事了。
她不是说错了,而是她不属于“被允许说话”的那类人。
就像现实中,你会看到什么东西能上热搜?
是那种最能挑起情绪的标题,是最容易引起对立的表达,是能制造点击和转发的内容。
那些真正值得关注的事——低保被砍了、底层被驱赶了、工人讨薪失败了、偏远地区学校关停了……
没人看,没人转,也没人推。
因为它们“没有传播价值”。
在这个社会,谁掌握了平台的算法、舆论的焦点、媒体的资源,谁就决定了“哪种声音会被放大”。
我们以为信息时代人人都有发声权,其实大多数人都只有一个微博账号、一个朋友圈——他们不是不能说,是说了也被淹没。
所以说到底:
你不是不够真实,
是你没有扩音器。
我们小时候都被教导:要当个好学生。
可你有没有想过,所谓的“好学生”到底是啥意思?
是按时交作业、不打断老师讲话、考试不出错、课代表主动收作业、老师说一句话你就记三页笔记——总之,你听话、配合、可控,那你就是个“好学生”。
嗯……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一条流水线?
一个个“标准人类”被生产出来,有编号,有年级,有分数,有KPI。
这不是教育,这更像是“加工系统”:教你怎么被安排,怎么守规则,怎么融入系统。
不是不让你聪明,是怕你聪明得太早、太偏、太不听话。
因为那些提早醒来、会思考、会提问的小孩,一旦多了,系统就不稳了。
后来我发现,在这个系统里,人其实被分成四类:
① 努力但平凡的“好学生”:
他们是最稳定的群体,听话、上进、不出格,未来进公司、考公、办文职,是系统里最安心的螺丝钉。
② 天赋异禀的“好学生”:
这类人学习能力强,情商高,也懂潜规则,他们会成为高管、权威、研究员,是系统的“天才王牌”。
③ 不合群的“异类”:
他们不合群,不喜欢按部就班。小学就被说“太内向”“爱顶嘴”,长大了就是“不配合”“不稳定因素”。他们不笨,只是一直被边缘化。
④ 能思考的“异类”:
他们少之又少。他们敢怀疑老师的话,也敢反问“为什么非要这样学”。他们可能沉默了一路,但有一天会成为能打破系统的人。
教育系统里,其实就干两件事:
把第①类和第②类留下来,用来支撑系统;把第③类和第④类筛出去,或者拖垮、或者放生。所以我们以为教育是为了“点燃每个人的可能性”,但它其实更像是一种“归类机制”。
就像你写程序的时候,系统在判断:
这个人,能不能按我设定的规则运行?
能——录用;
不能——请出局。
所以我后来才明白一句话特别准:
学校不一定擅长培养人才,它更擅长制造“合格的人口”。
你要么就成为系统里的优等生,活得安全但循规蹈矩;
要么你就得成为那个打破系统的人。
但你得先扛过所有质疑、孤立和“没有人听你”的阶段。
苏芷就是后者。
她不是不聪明,她只是选择了在“被打压的时刻”坚持做自己。
而我们要做的,是别太快被“好学生”这三个字套住了。
5.真正的束缚,不是别人拷你的手,是你自己不敢动这一点,才是最深、最狠的。
这个世界最厉害的控制方式,不是“不让你做”,而是——让你自己觉得你做不了。
不是有人强行阻止你、绑住你、锁住你,而是让你自己在心里,先给自己立了规矩、画了边界、打了退堂鼓。
你回忆一下,从小我们听过多少这样的句子:
“别想太多。”
“你就不能听话一点”
“规矩不能乱来。”
“你还不够格。”
“别太出头,小心被打压。”
“你还是安稳点吧,这世界不喜欢出头鸟。”
你听一次,可能会反驳。
你听十次,也许开始犹豫。
但你听一百次、上千次,你就会开始默认:我就该老实点,不该多嘴。
你还没走出去,就先自己关上了门;
你还没开始闯,就开始说服自己:“算了吧。”
这,就是最狠的系统控制方式:
不是用锁链拴你,而是让你自己造一套看不见的枷锁,还戴得心甘情愿。
苏芷后来讲过一句话:
“小时候你被骂一两次,长大后你就学会了——不吭声。”
而林启的那句,是我整本书写得最重的一句话:
“你以为你在服从制度,其实你是在服从‘别人怎么看你’。”
是的。
我们怕被人觉得“不合群”;
我们怕别人说:“你太敏感了”;
我们怕被说成“情绪化”“不好带”“不成熟”。
所以我们开始闭嘴、不问、不做、不闯。
慢慢的,我们连“觉得委屈”都觉得是不成熟。
我们一边渴望被看见,一边努力把自己藏起来。
最后你会发现:
这个世界不需要上锁。
只要你“默认自己不行”,那你就永远不会动它的蛋糕、不会质疑它的制度、不会追问“有没有别的可能”。
你就成了最安静、最稳定的那种人。
也是——最安全被驯服的那种人。
这才是最恐怖的地方。
不是世界不给你机会,
是你从没敢相信,自己有机会。
我们从来不是为了抱怨社会才开始这趟旅程的。
我们只是想知道
为什么努力了这么久,还是活得那么难?
为什么明明讲的是实话,却总被当成笑话?
为什么有些人从来没站到起跑线上,就被教育“要靠自己争取”?
我的名字叫子墨(成长手册)一起挑战没资源没人脉去赚第一桶金。
但说实话,我不想瞎撞,不想一路试错,我想一战封神(说的轻巧)。
所以我一直在等待机会,一直在利用所有路径去学习。
这一次,我决定借苏芷和林启的眼睛,去看看我们这个社会的“真实面孔”。
我开始思考,开始拆解,开始推演每一种路径的代价与回报。
我看清了一些东西。真的清晰,甚至能一层一层剖析它是怎么运转的。
可奇怪的是——我却越来越迷茫了。
我不是没弄懂规则,我只是越懂,越无力。
就像“庐山真面目”那句诗,真正困住我的不是迷雾,而是——我已经站在山里面了。
我站在规则之间,看得很清楚,却动弹不得。
我试图用语言、用分析、用拆解来突围,
可到最后,我发现,我其实是在一个我想改变的世界里,越陷越深。
写到第五段的时候我点了根yan开始思考写这些内容的意义,可脑海里却浮现出林启的声音,他对我说:
“你一直在思考怎么破局,
可你有没有试过——跳出来看。”
“别站在系统里,想系统之外的路。
你得先允许自己离开地图,
你才能发现,有些路,是从来没有画出来的。”
那一刻,我沉默了很久。
也许这就是我真正该开始的下一步——
不是拆解世界,而是绘制一个属于自己的地图。
愿你我都能走出那座“山”。
来源:诗情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