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的萨塔尔琴以生命为弦,能给人们带来爱的慰藉和眷恋……”今年7月至8月,歌剧《木卡姆恋歌——万桐书》接连完成了首轮演出以及第七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的展演,共计6场演出。其中首轮演出的票房和上座率创下了近10年新疆原创歌剧的最好成绩,让各族观众在惊艳与震撼
“我的萨塔尔琴以生命为弦,能给人们带来爱的慰藉和眷恋……”今年7月至8月,歌剧《木卡姆恋歌——万桐书》接连完成了首轮演出以及第七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的展演,共计6场演出。其中首轮演出的票房和上座率创下了近10年新疆原创歌剧的最好成绩,让各族观众在惊艳与震撼中领略了木卡姆艺术的绝美姿彩。
70多年前,一位来自北京的青年音乐家带着“抢救濒临失传的民间音乐”之重任,举家迁至新疆。
这一来,就是一生。
他的名字,叫万桐书。是他,手提明灯照亮了木卡姆艺术的传承之路,在无数后继者的接力中,让今天的世界依然能欣赏到这份传承演化400多年的音乐瑰宝。
跨越重山大漠完成抢救任务
木卡姆艺术是一种集歌、舞、乐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形式,以丰富的音乐语言反映历史社会生活。然而在新中国成立前,由于民间艺人社会地位低下,生活贫困,木卡姆艺术濒临失传。
1951年3月,万桐书接到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吕骥的通知,请他紧急前往新疆,抢救即将失传的十二木卡姆。这一任务背后,是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原来,当时能完整演唱全套十二木卡姆的仅剩年逾古稀的吐尔迪·阿洪一人。
万桐书携妻子连晓梅和周岁的女儿,辗转多种交通工具赶赴新疆。与此同时,全疆各地的木卡姆艺人也被接到迪化(今乌鲁木齐),其中包括吐尔迪。
十二木卡姆全长20多小时,艺人演唱不能中断,也无法重复某一句,必须依靠录音设备才能准确记谱。在万桐书向上级紧急汇报求助后,终于从上海调来一台钢丝录音机,抢救工作迎来转机。
随后,“十二木卡姆整理工作组”正式成立,由万桐书任组长,多位音乐家、诗人共同参与。在广播电台的协助下,工作组通过手摇发电机稳定电压,终于在专业播音室启动了录音工作。
自1951年8月10日起,吐尔迪手执萨塔尔琴,持续演唱两个多月,用24盘钢丝录音带完成了十二木卡姆有史以来第一次完整录音。听到自己的录音后,老人含泪表示“可以放心了”。
这场跨越重山大漠的文化抢救,不仅守护了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更体现了新中国对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与保护决心。
艰难地记谱,严谨地整理
录音完成后,更具挑战的记谱工作正式开始。学习西洋音乐的万桐书熟悉十二平均律,而木卡姆的传统律制与之差异很大,导致许多音符难以用五线谱准确标注。加上其复杂的乐调和节拍,记谱工作一度陷入困境。
然而万桐书并未退缩。他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独创了顺滑音、吟音及手鼓二线谱等记谱符号,成功突破了技术瓶颈。这些创新后来被广泛应用于木卡姆艺术的文本记录与演奏中。
记谱过程异常艰辛。他常常保持同一姿势反复聆听录音几十遍,不断修补断裂紊乱的钢丝带。长期超负荷工作导致他左胸变形、视力急剧下降。而就在这段时间,他3个月大的幼子夭折。
历经近5年奋斗,万桐书夫妇终于完成了这项浩大的记谱工程。1954年,为追求更高准确性,他们使用新式磁带录音机重新录制了吐尔迪的演唱。经仔细比对,最终确定1951年版最为完整,新录版本及田野采集的乐曲则成为重要补充,共收录乐曲340首、歌词2990行。
1956年8月,万桐书携成果赴京,立即引起高度重视。主管部门认定这是中国音乐史上的里程碑,决定出版《十二木卡姆》乐谱与唱片。1960年,《十二木卡姆》两卷乐谱正式问世,为这部珍贵艺术的保存、传承与研究奠定了坚实根基。
奔走天山南北的寻音岁月
在吐尔迪离世后,万桐书并未停止脚步,他坚信仍有散落民间的木卡姆旋律亟待收集。1957年8月,他带领团队深入南疆,开展民间音乐普查,此后他的足迹遍布天山南北。
普查之路充满艰辛。他乘坐卡车在颠簸土路上频频呕吐,双脚因长途跋涉磨出血泡;住宿条件差,时常夜宿车厢或草堆。老照片中的他,常是唇干面憔、满身尘土,但每当与民间艺人围坐录音,他总是全神贯注、精神振奋。
此后数十年,万桐书及其团队与全疆各族文艺工作者、民间艺人共同努力,陆续整理出多批木卡姆的乐谱与译词,使其从口耳相传走向体系化、文本化,成为兼具音律、节拍与唱词的完整艺术体系。2005年11月,“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23年1月9日,99岁的万桐书在厦门逝世。他一生倾心木卡姆艺术与中国民族音乐,直至晚年仍每日聆听那片绿洲中的乐章。
2024年农历正月初一,500人超大规模的木卡姆歌舞乐节目《我的爱献给祖国母亲》登上总台春晚新疆喀什分会场特别节目《美在新疆》。歌声动情,舞姿曼妙,弦鸣入心,无数的赞叹与掌声此起彼伏,木卡姆艺术已逐渐成为中国新疆对外交流的文化名片。
木卡姆的春天,一如万桐书当年所愿。(银璐)
来源:金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