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U17亚洲杯终场哨声响起,比分定格在1-2,中国国少队以两连败提前出局。但真正刺痛人心的不是冰冷的积分榜,而是镜头捕捉到的画面:赛前奏国歌时,10号球员艾比布拉紧闭双唇,替补席上的卞宇郎低头憋笑——这一幕让韩国媒体直接开炮:“技术三流,态度末流,中国足球的标
当U17亚洲杯终场哨声响起,比分定格在1-2,中国国少队以两连败提前出局。但真正刺痛人心的不是冰冷的积分榜,而是镜头捕捉到的画面:赛前奏国歌时,10号球员艾比布拉紧闭双唇,替补席上的卞宇郎低头憋笑——这一幕让韩国媒体直接开炮:“技术三流,态度末流,中国足球的标签实至名归!”
输球可以接受,但输掉尊严的代价远比比分更沉重。艾比布拉连续两场比赛拒绝开口唱国歌,替补席的嬉笑声穿透直播镜头,与乌兹别克斯坦球员手抚胸口、肃立高歌的场景形成刺眼对比。网友翻出十年前的“偷笑门”旧账:“连仪式感都能践踏,还谈什么拼刺刀?” 韩国媒体毫不留情:“这支球队堪称史上最奇葩,连小学生都懂的礼仪都能忽视。” 更讽刺的是,国安外援塞尔吉尼奥曾在国足比赛中全程激情跟唱《义勇军进行曲》,而本土球员却在自己的国歌声中沉默。
当“黄金一代”的豪言沦为笑柄,其背后乃是青训体系存在的致命纰漏。主教练上村健一于赛前宣称“传控战术将改写历史”,然而在实战中却不得不借助长传冲吊勉强支撑。数据表明:在对阵乌兹别克斯坦之时,控球率尚不足四成,传球成功率仅达 60%。技术方面的差距或许还能用“追赶”来敷衍,但球员对国歌的漠视却暴露出了更为深层的危机——某地方青训教练透露:“梯队选拔仅仅着眼于技术指标,爱国主义教育几近于形同虚设。” 当日本校园足球将“尊重国旗国歌”载入青训大纲之际,我们的年轻球员却在洲际赛场以嬉笑打闹来“致敬”国歌。
中国足球的寒冬始终未曾真正消散。从热身赛遭遇四连败且颗粒无收,到生死之战中右路防线仿若虚设,这支球队的溃败早现端倪。海拔达 1600 米的塔伊夫球场宛如一面照妖镜:沙特球员在加时赛依旧能够冲刺回防,乌兹别克斯坦队员于第 86 分钟头球完成绝杀,然而我们的球员在 70 分钟时便已“双腿如灌铅般沉重”。韩国媒体言辞犀利地指出:“所谓的黄金一代,不过是又一块用以遮羞的布罢了。” 更需加以警惕的是,当球迷的愤懑由“技不如人”转向“心不在焉”,中国足球丧失的不单是比赛,更是那最后的情感纽带。
二十年前,我们尚且能够以“虽败犹荣”来宽慰自身;二十年后,就连国歌都难以唤起斗志的年轻一代,究竟凭借什么去支撑所谓的崛起?当外援比本土球员更为珍视胸前的国旗,当嬉笑声取代了《义勇军进行曲》的悠扬旋律,如此这般的态度,又怎能撑起中国足球的未来?
来源:先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