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当一想起豪迈诗词时,大家第一个想到的是李白的《将进酒》还是《登幽州台歌》等这些唐朝诗歌。
每当一想起豪迈诗词时,大家第一个想到的是李白的《将进酒》还是《登幽州台歌》等这些唐朝诗歌。
今天,我不服,我要用汉族最有骨气的王朝的十首诗词来打破豪迈诗词只有唐朝才有的观念,豪迈诗词还有我大明王朝有,并且更豪迈更显孤寂
昔闻李供奉,长啸独登楼。
此地一垂顾,高名百代留。
白云海色曙,明月天门秋。
欲觅重来者,潺湲济水流。
点评:
王世贞站在李白曾醉卧的太白楼上,仰头喝的不是酒,是对盛唐气象的追慕。"白云海色曙,明月天门秋"——这哪是写景?分明是把李白的仙气儿揉碎了,撒在大明的天空里。有人说他是"李白毒唯",我看更像拿着接力棒的文坛后辈,在时空交错间喊出:"诗仙啊,你看这大明的月亮,可还照得见你当年的剑气?"
策勋万里,笑书生骨相,有谁相许?
壮志平生还自负,羞比纷纷儿女。
酒发雄谈,剑增奇气,诗吐惊人语。
风云无便,未容黄鹄轻举。
何事匹马尘埃,东西南北,十载犹羁旅?
只恐陈登容易笑,负却故园鸡黍。
笛里关山,樽前日月,回首空凝伫。
吾今未老,不须清泪如雨。
点评:
高启这词,像极了现代职场里的"卷王":"我能打、能写、能喝,凭啥不让我升职?"可他偏要把憋屈写成豪言壮语。"酒发雄谈,剑增奇气"——喝醉了敢怼领导,酒醒了还能舞剑写诗,这种"斜杠青年"放现在得火出圈。只可惜他撞上朱元璋的枪口,腰斩之祸后,这阕词成了文人"才华烫手"的千古警示。
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
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
点评:
明末的易水河畔,陈子龙摸着腰间的并州刀,听见的不是流水声,是荆轲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可怜无处送荆卿"——不是真没荆轲,是大明的朝堂容不下第二个荆轲。这刀鸣里藏着多少没说出口的话?要是崇祯皇帝能听懂,说不定明朝还能多撑几年。
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
风吹鼍鼓山河动,电闪旌旗日月高。
天上麒麟原有种,穴中蝼蚁岂能逃。
太平待诏归来日,朕与先生解战袍。
点评:
嘉靖皇帝这诗,活脱脱一"霸道总裁"出征宣言。"腰横秋水雁翎刀"——将军的刀是武器,皇帝的刀是权力。有人说这诗像游戏里的战歌,我倒觉得更像职场PUA:"好好干,回来给你升职加薪!"结果毛伯温打赢了,嘉靖却忙着炼丹,这"解战袍"的承诺,终究成了空头支票。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点评:
十七岁的夏完淳,在牢里写下的不是遗书,是给大明的"战书"。"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这哪是少年的脆弱?分明是把山河破碎的痛,淬成了比刀剑还利的文字。他死后,这诗成了抗清义军的暗号,就像现在的"接头暗号":"你读过《别云间》吗?""读过,毅魄归来日!"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点评:
于谦这诗,放现在就是"职场硬骨头"的座右铭。"粉骨碎身浑不怕"——这哪是写石灰?分明是把自己的脊梁骨化成了字。当年他在北京保卫战中力挽狂澜,靠的不就是这股"硬气"?有人说这诗太直白,我倒觉得,真正的豪迈不需要弯弯绕绕,就像于谦的为人:"我就是要清白,咋地?"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点评:
戚家军的战马踏过的不是土地,是倭寇的噩梦。"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这哪是诗?分明是将军的考勤表。有人说他"硬核",我看更像明朝的"特种兵":白天打仗,晚上写诗,把保家卫国写成了热血传奇。要是他活在现代,抖音上的"军迷"不得把他捧成百万大V?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
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
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
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
记得去年今夕,酾酒溪亭,淡月云来去。
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
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近矣。
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
点评:
文征明这词,把中秋赏月写出了"太空漫游"的感觉。"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这哪是月亮?分明是撒了把星星在天上。有人说他"仙气飘飘",我看更像明朝的"浪漫主义诗人":喝着酒,望着月,突然想跨上彩云去见嫦娥。要是他活在现在,朋友圈的中秋配图文案非他莫属。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点评:
这词要是放在现代,妥妥的"顶流BGM"。"滚滚长江东逝水"——长江不是在流,是把历史的恩怨情仇都冲走了。有人说它"悲凉",我倒觉得是看透后的豁达:"你看那青山还在,夕阳还红,争什么呢?不如喝杯酒,聊聊那些年的英雄。"这境界,连《三国演义》都得蹭它的流量。
行吟坐啸独悲秋,海雾江云引暮愁。
不信有天常似醉,最怜无地可埋忧。
荒荒葵井多新鬼,寂寂瓜田识故侯。
见说五湖供饮马,沧浪何处着渔舟。
点评:
把陈子龙这首排第一,不是偏爱,是因为它藏着大明最后的骨气。"不信有天常似醉,最怜无地可埋忧"——这哪是悲秋?分明是对苍天的怒吼。当清兵的铁蹄踏碎江南,陈子龙投水自尽前,把这诗刻在了石头上。这诗不是文字,是大明文人最后的脊梁,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千年回响。
结语:
明朝的豪迈诗词,不是文人的无病呻吟,是刀剑上的血,是山河里的泪,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孤勇。这些诗,放在现在依然能让人热血沸腾——因为它们写的不是历史,是中国人骨子里的傲气。当我们读"粉骨碎身浑不怕"时,看见的是于谦的硬气;读"毅魄归来日"时,听见的是夏完淳的呐喊。这,就是中华诗词的力量。
来源:爱讲历史的老猫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