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绵阳5大陵墓,都是历史名人陵墓,你知道几个?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9 00:04 1

摘要:嫘祖是轩辕黄帝的正妃,被誉为 “华夏母亲”“先蚕”,因首创种桑养蚕、缫丝制衣之术,推动了人类服饰文明的发展,被后世尊为蚕神。她的贡献不仅奠定了中华农耕文明的基础,更对纺织技术的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历代文献如《史记》《山海经》均有记载。

远古时期,位于绵阳市盐亭县。

嫘祖是轩辕黄帝的正妃,被誉为 “华夏母亲”“先蚕”,因首创种桑养蚕、缫丝制衣之术,推动了人类服饰文明的发展,被后世尊为蚕神。她的贡献不仅奠定了中华农耕文明的基础,更对纺织技术的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历代文献如《史记》《山海经》均有记载。

陵墓依托青龙山而建,整体呈八卦形,边长 24.95 米,直径 60 米,高 190 米,设计暗合二十四节气与 “九五至尊” 的传统理念。陵区总面积达 500 余亩,自南向北依次分布南大门广场、神道、祭坛、陵道等核心区域。

三国时期,位于绵阳市涪城区西山公园凤凰山。

蒋琬是蜀汉重要政治家,诸葛亮北伐时,他负责筹集粮饷、保障后勤,被赞为 “社稷之器”。诸葛亮临终前指定其为继承人,官至大司马,封安阳亭侯,执政期间主张休养生息,稳定蜀汉政权,《三国志》称其 “方整有威重,为世所崇”。

陵墓坐西向东,占地面积约 5000 平方米,封土呈八面体覆斗状,高 4.65 米,周长 31.58 米,底部边长 8.3 米,夯土结构外砌青砖。神道原长 50 米,两侧曾有石翁仲、石马、石麒麟各一对,均高 1.5 米,1967 年损毁后,仅存部分残件陈列于墓区两侧。

墓区北侧建有蒋琬祠,占地 800 平方米,陈列其生平事迹及蜀汉文物 30 余件。2019 年,陵墓被列为第八批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年均接待游客约 12 万人次,是研究蜀汉历史的重要实物遗存。

清代,位于绵阳市安州区。

李调元字美堂,号雨村,乾隆二十八年(1763 年)进士,官至广东学政,与张问陶、彭端淑并称 “蜀中三才子”。他一生致力于文献整理与文学创作,编纂大型丛书《函海》,收录典籍 150 余种,著有《童山诗集》《曲话》等,对巴蜀文化传承影响深远。

陵墓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 2000 平方米,封土高 3 米,直径 6 米,呈覆斗状,夯土外砌青条石,保存完整。墓区原有祠堂一座,毁于民国时期,2013 年修缮时在北侧新建李调元纪念馆,占地 500 平方米,陈列其著作手稿、书画作品及《函海》影印本。

1985 年,陵墓被列为安县(今安州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 年入选绵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均接待游客约 6 万人次,成为研究清代巴蜀文化的重要载体。

位于绵阳市游仙区富乐山麓。

宋哲元字明轩,山东乐陵人,国民革命军二级上将,历任二十九军军长、河北省政府主席等职。1933 年率部参加长城抗战,在喜峰口战役中歼敌 5000 余人,写下 “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的誓言,是抗日战争中的标志性将领之一。

陵墓坐北朝南,占地约 2000 平方米,由墓冢、神道、碑亭、八德亭等组成。墓冢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高 3 米,直径 8 米,表面镶嵌四川青石板。

陵墓始建于 1941 年,因战乱一度损毁,1978 年绵阳市政府拨款重建,修复墓冢及配套设施,并新增浮雕墙,展现喜峰口战役场景。2015 年入选 “全国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年均接待游客约 8 万人次,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位于绵阳市安州区安昌镇。

沙汀原名杨朝熙,笔名沙汀,是中国现代文学 “左联” 重要作家,代表作《淘金记》《在其香居茶馆里》等以冷峻笔触描绘四川乡土社会,被誉为 “抗战时期四川农村的百科全书”,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文联主席。

陵墓占地约 500 平方米,坐北朝南,墓冢为长方体花岗岩结构,高 1.5 米,长 3 米,宽 2 米,表面平整光洁,墓顶刻五角星图案,象征其革命作家身份。

来源:羽墨悦读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