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敢相信吗?一个27岁的"高材生",只因宿舍里谁扫地、谁晚睡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竟提前三个月网购毒药,冷静毒杀25岁的法学研究生。更可怕的是,看着室友在眼前吐血昏迷整整一周,他愣是装得像个没事人一样。
你敢相信吗?一个27岁的"高材生",只因宿舍里谁扫地、谁晚睡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竟提前三个月网购毒药,冷静毒杀25岁的法学研究生。更可怕的是,看着室友在眼前吐血昏迷整整一周,他愣是装得像个没事人一样。
这事儿就发生在湘潭大学。死者张海蓝,法学研究生,一米八的大高个,阳光帅气,朋友圈里总爱发法律讲堂的段子。凶手周立人,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父母都是老师,按理说该知书达理吧?可偏偏就是个"巨婴"。
去年6月,周立人被"发配"到张海蓝宿舍。
新来的室友让全宿舍都犯了愁:凌晨两点打游戏开麦、臭袜子堆成山、值日表永远跳过他。张海蓝作为宿舍长,好言好语劝了半年,换来的却是周立人摔门怒吼:"你们算老几?"
今年1月,周立人突然"好学"起来,整天抱着手机查"秋水仙碱"。这种从百合科植物提取的毒素,只要0.1克就能要命。他偷偷下单时,大概已经想好要拉谁垫背。
4月初,导火索终于点燃。张海蓝和其他室友联名申请换宿舍,周立人得知后冷笑:"让你们尝尝厉害。"趁宿舍没人,他把白色粉末倒进公共麦片桶——这桶麦片,张海蓝和另一个室友天天当早餐。
7天的死亡倒计时4月7日早上,张海蓝抓起麦片就往外冲,根本没注意桶底那层"白霜"。课上到一半,他开始疯狂呕吐,肚子疼得像刀绞。同学送他去医院时,他还开玩笑:"不会是阑尾炎吧?"
这时候的周立人,正端着保温杯去图书馆,路过救护车前连眼皮都没抬。直到张海蓝多器官衰竭,医生才在血液检测里发现致命毒素。而那个下毒的人,依然在朋友圈转发"每日正能量"。
张海蓝临终前,用最后力气抓住同学的手:"我才25岁……" 他至死都没想通,那个总穿格子衫的"书呆子",怎么就成了刽子手。
周立人落网后,他父母跪在张家门口哭求原谅。
可是有什么理由能原谅一个27岁的男人,提前三个月研究毒杀方案?又是什么理由能原谅他看着救命恩人(曾帮助过他调解矛盾的张海蓝)在痛苦中挣扎,却连句"对不起"都没有说出口?
最讽刺的是,周立人学的是马克思主义,论文里写过"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可当他用秋水仙碱计算致死量时,怎么就把"社会关系"简化成"你不让我好过,我就弄死你"?
这事儿让我们脊梁发凉:原来"高素质"也可能是最完美的伪装。它让你相信一个教师家庭的孩子不会作恶,让一个学哲学的人更懂得掩盖罪行。
可当人性里的恶被放纵,知识反而成了最锋利的刀。
在裂痕中看见光张海蓝的离世,像一面照妖镜,照出了人性最幽暗的角落,但也映出了更多温暖的光芒。他的同学们自发整理了他的课堂笔记,说要"带着他的法治梦一起考司法考试";学校心理咨询室门口排起了长队,原本羞于启齿的"人际冲突"成了大家主动求助的理由。
这让我想起张海蓝日记本里的一句话:"法律不是用来报复的,而是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或许他至死都没想到,自己用生命敲响的警钟,正在唤醒更多沉睡的良知。
昨天判决下来,周立人面无表情。可比起死刑,更该反思的是:为什么我们的教育教不会孩子怎么好好说话?为什么集体宿舍成了人性照妖镜?当年轻人把"看不惯就弄死"挂在嘴边,比秋水仙碱更毒的,是人心里的戾气。
张海蓝的父母抱着遗像坐在法庭外,老两口怎么也想不通:那个说要"用法律守护正义"的孩子,怎么就没能等到正义降临?
但正是这些"想不通",在推动世界改变。如今很多高校开始把"冲突管理课"设为必修,心理援助热线24小时亮着灯,宿舍楼下多了"情绪发泄室"。或许这些举措无法让时光倒流,但至少能让下一个张海蓝在调解矛盾时,多一份底气;让下一个周立人在情绪失控前,多一条出路。
这起悲剧不该被简单贴上"人性本恶"的标签,而应该成为文明进步的垫脚石。当我们在裂痕中看见光,在伤痛里学会爱,张海蓝留下的法治火种,终将在人间生生不息。
来源:一草看世界